曾国藩|真正厉害的人,大都具备这三种愚笨( 二 )


本文图片

02.成为众矢之的后 , 他学会装“笨”
进京之后的曾国藩 , 可谓是越努力越幸运 , 仕途一片坦荡 , 不断升迁 。
在《曾国藩传》一书中 , 说到他进京之后为国立志的激情异常的澎湃 , 以至于都忘记了君臣有别 , 官场有道 。
那时候 , 他奋笔疾书 , 日夜请奏 , 把自己的满腔热情 , 满腹热血全部都投入到了为国效力上 。
按理说 , 这样的臣子 , 天子不仅要亲之 , 还要信之 。
无奈当年即位的咸丰皇帝 , 也只是资质平平之辈 。 曾国藩的一片“真心”与“睿智”最后都打了水漂 。
而按照曾国藩的性格 , 他自然是不愿意放弃的 , 于是他幻想着可以通过奏折来敲醒皇帝 , 通过揭露官场的黑暗来警示皇帝 。
结果他的“锋芒毕露”、“真知灼见” , 不仅得罪了天子 , 更得罪了满朝的官员和重要人物 , 他成了众矢之的 。
曾国藩|真正厉害的人,大都具备这三种愚笨
本文图片

这一段时光该是他在京城里最暗淡的时光 。 而偏在这时 , 他又遭遇了亲人的离去 , 还被皇帝发配到地方去抵御太平天国的侵略 , 一时间 , 祸不单行 , 曾国藩可谓是压力山大 。
怨天尤人几日后 , 求学时养成的自省思维 , 救了他 。 他开始曲线自救 , 学会弯腰 , 学会装笨 , 然后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 。
他不再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示人 , 而是学会了“同流而不合污” 。 他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 , 认真分析自己写奏折的用词用语 , 尽量婉曲 。 潜心的蛰伏 , 终于让他找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上奏之路 。
一个人强大时 , 外在的诋毁和不认可 , 可能很难击垮我们 。 但当我们还不够强大时 , 它们却可能让我们元气大伤 。 此时放低姿态 , 学会装笨 , 可能是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最好办法 。
俗话说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 , 低姿态并不是摇尾乞怜 , 更不是懦弱和畏缩;装笨并不是真的痴傻 , 不明事理 , 而是在避其锋芒 , 积蓄能量 , 保护好自己 , 以待时机 。
曾国藩|真正厉害的人,大都具备这三种愚笨
本文图片

03.面对陌生领域 , 他是真笨
在《曾国藩传》一书中 , 提到曾国藩做学问 , 坚持死磕 , 但是在干事业的时候 , 他是相当懂得变通的 。
是的 , 面对陌生的领域 , 他是真的承认自己“笨” , 然后再努力地去借力借势 。
文人出身的曾国藩 , 在郁郁不得志之际被调配到地方 , 在百般无奈之下创立了湘军 。
从做学问到带兵打仗 。 这可不是一般的跨越 。
因此 , 在创立湘军之初 , 曾国藩吃了不少苦头 。 在与太平天国军交战的过程中 , 同样跌了不少跟头 。
这时候的曾国藩沉住气 , 承认自己的不足 , 同时又学会了两个字:借力 。
他借助好友胡林翼在朝廷的话语权和兵权 , 不仅免于了生命之危 。 之后又与胡林翼一道攻占了安庆 , 借力于友人 , 让事业得以转折 。
接着又借力于皇族萧顺 , 他才一步步崛起 。 获得两江总督的权力 。
鸦片战争之后 , 面对洋人的新技术 , 新观念 , 他又学会了两个字:借势 。
曾国藩|真正厉害的人,大都具备这三种愚笨
本文图片

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空前革新 , 这是极具战略思维的人才有的格局和能力 。
何为借力借势?其实就是当我们在某些领域还不擅长时 , 聪明地借用他人的力量和势头 , 以帮助自己完成目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