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

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作者|探长(共1630字 , 阅读约4分钟)
近来 , 配合国家“双减”政策一同落实下来的组合拳 , 还包括打击青少年的“游戏上瘾” 。
对于这套“组合拳” , 很多父母纷纷叫好 。
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
文章图片
然而 , 随着假期的到来 , 一些父母很快发现 , 他们的孩子又变身成了“电子娃娃” , 似乎并未因此摆脱对游戏的痴迷 。 就连假期结束 , 很多孩子还是“收不住心” 。
为此 , 一些父母可谓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劝说孩子 , 包括带着孩子去旅游 , 去参加各种兴趣班 , 怎么还是无法将孩子拉出游戏呢?
背后原因 , 不妨对号入座 , 或许你会找到孩子“成瘾”的原因 。
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
文章图片
案例:
小区邻居王女士夫妇对儿子可谓是直接放手不管了 。 因为经过这么多年和孩子关于玩手机的“斗智斗勇” , 王女士夫妇观察到 , 只要强行阻止小杰玩游戏 , 他的学习成绩就一落千丈 。
与之对应的是 , 只要允许儿子玩游戏 , 他的成绩始终能保持在全班中上游 , 甚至时不时还会为了争取玩游戏的自由拼一把 , 考出一个全班前十名作为“贿赂”父母的手段 。
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
文章图片
每当谈到小杰成绩与玩游戏高度捆绑这件事 , 父母唉声叹气 , 老师也跟着唉声叹气 , 感叹一块“璞玉”就这么给“糟蹋”了 。 倘若小杰能把玩游戏的时间放在学习上 , 加一把力气 , 别说全班前十名 , 就是全年级前百名、前五十名都有希望 。
可对于小杰来说 , 学习是任务 , 而游戏却是他的生活 。 学习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布置的“工作” , 而游戏才是小杰享受生活的方式 。 这种古怪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对此 , 父母和老师满头雾水 , 根本搞不懂孩子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
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
文章图片
接下来 , 我们就以小杰为案例 , 具体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历程:
●首先 , 小杰比同龄孩子更早熟 。
在他看来 , 行行都能出状元 , 游戏为何就不能练出年薪百万的游戏竞技“状元郎”?
与其和一群孩子挤过大学的独木桥 , 不如另开僻径 , 走出自己的路 。 而这背后 , 是时代赋予了当代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多选择的机会 。
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
文章图片
●其次 , 小杰感觉到 , 只有在游戏里才能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 。
在现实中 , 父母钟爱于“打击式教育” , 令小杰很苦恼 。
同时 , 父母不是不陪伴孩子 , 但问题是他们有试过去懂、去了解真实的孩子吗?正所谓 , 只有强行的爱 , 没有尊重的懂 , 那就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耍流氓” 。
●最后 , 小杰想像一个大人一样 , 而不是像孩子一样任由摆布 。
所以 , 小杰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拎得“门清” 。
假期孩子变身“电子娃娃”,是防沉迷没效果?还是你家娃的问题?
文章图片
学业保持中上游 , 偶尔送给爸妈一个前十名 , 堵住他们的唠叨 。 另一边 , 学习这项“工作”完成 , 剩下的就是他的游戏时间 。
小杰的这几种心理状态 , 是当代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 还是另类的心态?恐怕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