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过去农村有人去世,全村人都帮忙,为何现在年轻人却不愿意上手?

过去 , 农村有人去世的时候 , 大家都去帮忙 , 而现在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去帮忙呢?看完下面4点原因分析 , 你觉得哪一条最有可能?
过去|过去农村有人去世,全村人都帮忙,为何现在年轻人却不愿意上手?
文章图片
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有对祖先的敬畏 , 有对孝道的坚持 , 有对传统习俗的尊崇 。 红白喜事 , 死者为大 。 过去 , 如果农村里有一个老人去世 , 最先赶到的除了自己家人外 , 就是村里的邻居 。 他们需要帮忙处理后事 , 通知逝者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 , 要张罗所有人的饭食 。
所以说 , 过去农村死一个人 , 就是全村人的大事儿 , 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帮忙 。 也正是这种传统 , 坚持 , 才能形成守望相助 , 互帮互助的精神 。 但是到了现在 , 这种乡村习俗似乎正在消失 , 如果村里死了人 , 帮忙的还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 年轻人根本不愿意伸手 ,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
过去|过去农村有人去世,全村人都帮忙,为何现在年轻人却不愿意上手?
文章图片
第一 , 年轻人无从下手
过去|过去农村有人去世,全村人都帮忙,为何现在年轻人却不愿意上手?】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但在人口大量流动的情况下 , 农村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 , 稳定的社会结构也不复存在 。
如今农村的年轻人 , 几乎没有多少人对历史习俗有所了解掌握 , 很多事情他们都插不上手 , 帮不上忙 , 只能站在一边 。 尤其是像老人去世这样的白事 , 不能有一点马虎和错误 , 必须郑重其事 。
现在村里死了人这些事情大多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主持 , 年轻人根本插不上手 , 最多也就帮帮忙打打下手 , 买买菜 , 打打电话 。 那这种情况到以后会愈演愈烈 , 因为新一代的年轻人 , 接触到这些东西的机会更少 , 大部分习俗和传承会断掉 。
过去|过去农村有人去世,全村人都帮忙,为何现在年轻人却不愿意上手?
文章图片
第二 , 年轻人都在城里
中国有近3亿农民在外打工 , 其中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占了一半 。 还有很多90后00后在外面读书学习 , 这些人常年不会回到农村 。
如果村里面有人去世了 , 除了是自家亲戚 , 可能回农村老家吊唁以外 , 其他的乡邻去世 , 主要由还在农村生活的长辈去处理 , 年轻人不会回老家 。
一方面是工作太忙 , 没有时间 , 另一方面就是回老家也不知道干什么 。 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 去看看现在农村举办的宴席 , 就知道参加的人越来越少 , 冷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
过去|过去农村有人去世,全村人都帮忙,为何现在年轻人却不愿意上手?
文章图片
第三 , 年轻人不愿意参加
在我国农村中 , 遇到老人去世 , 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仪式 , 来进行祭祀悼念活动 。 说得好是民间传统习俗 , 说得不好是封建迷信 。 农村四五十岁年纪的中老年群体 , 目前对这些习俗非常看重 。
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 已经根深蒂固 。 但是年轻人却不一样 , 尤其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人 。
90年代以后 , 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变 。 那时候的小孩子 , 基本都节省了较高文化教育 , 很多都是高中以上毕业 , 大部分人进城读了大学 , 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 。
他们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与农村传统习俗有着明显的隔离 , 甚至会产生碰撞 。 因此 , 当农村老人去世后 , 他们不是选择去帮忙 , 而是选择远远避开 , 也不难理解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