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小糖果|为什么长大以后发现,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心理学家:正常状态( 二 )



所谓“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
在社交中 , 人类通常会选择和自己具有相似点或者吸引自己的人接近 , 这能在最大程度上加快关系的发展进度 , 从陌生人变成熟悉的朋友甚至知己 。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 , 我们似乎慢慢丧失了这样的兴趣 。 微信好友列表里可能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来号人 , 但翻看了半天的朋友圈 , 和自己有关系的内容几乎没有 , 想要分享心情的人也找不到 。
从学生时代开始 , 我们明明有很多无话不谈的朋友 , 这些朋友都去了哪里?
成长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
随着年岁的增长 , 我们慢慢发现 , 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 , 到最后几乎找不到一个像从前那样的好友可以谈天说地 。 是我们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吗?
小时候 , 我们总想着快点长大 , 觉得会拥有更多自由 。 但当我们真的长大了 , 又开始怀念从前的自己和朋友 , 因为现实生活中 , 曾经的朋友基本都渐行渐远 , 我们似乎连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
经过长达生命四分之一的学习生活 , 我们就像是一个个突然驶入大海的扁舟 , 被迫挤进人群 , 每个人的方向都不一样 , 最后渐渐迷失 。
刚开始的时候 , 我们和从前的朋友还会坚持联系 , 但随着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少 , 感情和心理的距离也越拉越大 , 可能完全归于两个航线 , 只知道彼此存在 , 却不再有任何消息 。
不是我们不愿意再分享生活 , 而是生活越来越忙 , 身处不同的环境 , 建构了不一样的价值观 , 彼此之间再难得到符合心理预期的回馈 , 我们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 , 以至于最后失去分享的欲望 。

都说人心复杂 , 进入社会后 , 我们会不自觉地划分“圈子” , 提高心理防线 , 将生活和工作区别得更加明显 , 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自我封闭状态 , 并且开始变得现实 , 面对事情不愿付出代价 , 更倾向于由低成本获取大回报 。
显然 , 时间和精力付出 , 并不一定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预想中最好的状态 , 我们自然不会愿意冒着打水漂的可能 , 去尝试代价相对较大的事情 , 因为“不值得” 。
更何况 , “云端”是个非常棒的发明 , 很多“不必要”和“必要”都可以“云”解决 , 被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的我们 , 当然更愿意将有可能的空闲留给自己 , 能在“云”上解决的事情 , 完全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见面详谈”这一道程序中 。
当老朋友远去 , 而新的朋友几乎还只能停留在“普通朋友”那一栏 , 难以再获得向深处发展的可能 。 这些都是生活中会出现的不完全必然的结果 , 为什么说“不完全必然”呢?因为在个别案例中 , 也有即使相隔很远的时间和空间 , 还一直保持着最真心的那一份友谊存在的情况 。
朋友都是慢慢相处发展起来的 , 我们不愿意再重新接纳他人走进自己的生活 , 是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了吗?
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每到一个新的环境 , 人会不自觉地在心里筑起一道高墙 , 用来防他人靠近 , 这是正常的现象 。
当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 , 自然会加大主动靠近的几率 , 从而使两者产生交集 , 但由于人的心理多变性 , 偏好也总是跟随其他原因发生变化 , 这样的不确定性也让“主动”成为“稀有”行为 。
但我们偶尔也可以适当打开心理防线 , 至少在自己的舒适区内 , 寻找一个合适的交叉口 , 尝试着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 , 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