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成书于《荀子》之后,把孝进行等级化,《吕氏春秋》最早引用( 二 )


即使他们不幸死了 , 做儿女的还要继续表达孝心 , 服丧时要表现得哀婉、痛心 , 祭祀祖先时更要严谨、肃穆 。 总之 , 应当一切听从父母的 , 一切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 。
《孝经》概括了先秦儒家关于孝和忠关系的理论 , 把“事君尽忠”归纳到孝的范围内 , 认为“父子之道 , 天性也 , 君臣之义也” 。 父子就如同君臣 , 事亲就能事君 , “以孝事君则忠” , 而“忠可移其君” , 这样忠孝一体 。
《孝经》成书于《荀子》之后,把孝进行等级化,《吕氏春秋》最早引用
文章图片
宗法制示意图
也就是说 , 孝不仅是家庭成员对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 也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责任 。 反映了中国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家长制与君主制的统一性 。
所谓“终于立身” , 《孝经》说:“立身行道 , 扬名于后世 , 以显父母 , 孝之终也 。 ”以上所作的事亲、忠君 , 都是为了留名后世 , 显耀父母 。 “不亏其体 , 不辱其亲 , 可谓全矣” , 只有不辱没父母 , 才是全孝 , 所以“孝子”追求最终立身 , 其一行一动都应从孝敬父母出发 , 使他们后世显名 。 中国人喜欢追溯名人的先世先祖 , 从这点来讲 , 应该是有道理的 。
《孝经》还进一步把孝等级化 , 提出所谓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
对不同等级的人 , 孝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同 , 只有恪守其位 , 各尽其道 , 做到“居上不骄 , 为下不乱 , 在丑不争”才能“民用和睦 , 上下无怨” , 达到先王“以顺天下”的目的 。
《孝经》成书于《荀子》之后,把孝进行等级化,《吕氏春秋》最早引用
文章图片
《孝经》
其中着重强调的是“天子之孝” , 并从而推衍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 。 所谓“以孝治天下” , 其实质是使天下都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者 , 统治者以孝教化民众 。
在“十三经”中 , 《孝经》是唯一一部在成书之初就以“经”来命名的 。 它宣扬孝道 , 倡导“以孝治天下” ,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因此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和尊崇 。 汉代就标榜“以孝治天下” , 自惠帝以下 , 谥号中皆加一个“孝”字 。
后来 , 梁武帝、唐玄宗、清世祖、清世宗等还亲自参与对《孝经》的注疏 , 因此2000多年来 , “孝”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人德行的标准 , 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