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成书于《荀子》之后,把孝进行等级化,《吕氏春秋》最早引用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 , 《孝经》是较为古老的一部 。 据《汉书·艺文志》 , 汉文帝时 , “《论语》《孝经》皆置博士” 。 “置博士”就是在大学里设专科教授 。 可知西汉初《孝经》已经广泛流传并受到推崇 。
《孝经》托名于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 。 其书本文与先秦古籍相因之处很多 , 如《孝经·三才章》的“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 明显袭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的句子 , 只是把其中的“礼”改成了“孝”;《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进思尽忠 , 退思补过” , 《孝经·事君章》中与之相同;还有仅改动个别词句者 。
《孝经》也有袭用《孟子》的地方 , 对此 , 清人陈澧进行了对照研究 , 在他的《东塾读书记》中已经指出 。
将《荀子》与《孝经》对照 , 则发现《孝经·谏诤篇》大多袭自《荀子·子道篇》 , 其中有些字句不是完全相同 , 有的只是提取了基本意思 , 然后根据需要添加了可用词句 , 但承袭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 。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 , 《孝经》的成书应该在《左传》及《孟子》《荀子》流行之后 。
那么 , 《孝经》最晚成于何时呢?
经过查找 , 发现最早引用《孝经》的文献是《吕氏春秋》 , 该书的《察微篇》记:“《孝经》曰:高而不危 , 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 , 所以长守富也 。 富贵不离其身 , 然后能保其社稷 , 而和其人民 。 ”这段文字明确指出引自《孝经》 , 并且的确与今本《孝经·诸侯章》文字完全相同 。
《孝经》成书于《荀子》之后,把孝进行等级化,《吕氏春秋》最早引用
文章图片
《吕氏春秋》
此外 , 《吕氏春秋·孝行览》曰:“故爱其亲 , 不敢恶人;敬其亲 , 不敢慢人 , 爱敬尽于事亲 , 光耀加于百姓 , 究于四海 , 此天子之孝也 。 ”这段文字与《孝经·天子章》虽有个别的字不同 , 但也很有可能引自《孝经》 。
因此清人汪中《经义知新记》认为:“《孝行》《察微》二篇并引《孝经》 , 则《孝经》为先秦六书 , 明 。 ”秦始皇统一前 , 吕不韦集门客作《吕氏春秋》 , 而当时《孝经》应该已经流行 。
《孝经》成书于《荀子》之后,把孝进行等级化,《吕氏春秋》最早引用】《孝经》是一部论述封建孝道、孝治和宗法思想的著作 。
全文不足1800字 , 分十八章 , 是“十三经”中最短的一篇 。
《孝经》继承西周尤其儒家提倡孝德的衣钵 , 不仅把孝看作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 , 而且把孝的地位和作用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
《孝经》第一章就假托孔子表明了孝在各种道德中的地位 , 认为孝为先王的至德、要道 。 说“夫孝 , 德之本也 , 教之所由生也” , 并把孝抬到了“天经地义”的高度 , 认为天地之间以人最为尊贵 , 而人的行为最高尚者莫过于孝了 , 即使是圣人 , 他的人伦美德之中 , 也不会有加在孝德之上的 。
《孝经》成书于《荀子》之后,把孝进行等级化,《吕氏春秋》最早引用
文章图片

因此 , 孝统率诸德 , 是伦理道德规范中的至高至上者 , 万万动摇不得 , 否则就是最大的罪恶 , 所以说“五刑之属三千 , 而罪莫大于不孝” , 如果“不孝”就应该受到最重的刑罚 。
那么 , 怎样才算是孝呢?
《孝经》概括说:“夫孝 , 始于事亲 , 中于事君 , 终于立身 。 ”事亲就是要爱亲、敬亲 。 自己的身体发肤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的 , 它们还属于父母 , 并非己有 , 不能随便损坏 , 这是孝的最基本的要求 。
而对父母本人 , 更要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似地服侍 , 在平时饮食起居的照料过程中要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尊敬 , 赡养他们要使他们快乐 , 他们病了自己要表现得忧虑、担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