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块一个随便挑”,“盲盒爱情”靠谱吗?有人一下买了几十个( 三 )
某头部MCN机构负责小红书资源投放的总监告诉红星资本局:“从脱单便利店的笔记数量、形式、内容上来看 , 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营销动作 。 ”
“这个(脱单盲盒)听起来太早期了 , 还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阶段 。 ”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也对红星资本局感叹 。
有业内人士对红星资本局表示 , 脱单便利店的模式目前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 , 盈利模式还没有得到有效验证 , 业务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壁垒 。
“当市场过热时 , 容易陷入无序竞争 , 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 目前的脱单便利店模式易被模仿 , 比较难规模化扩张 。 ”上述人士称 。
恋爱代餐、线上盲盒、虚拟情感……
“单身经济”的玩法还有这些
根据艾媒咨询《2021上半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 , 预计中国2021年成年单身人口将达到2.5亿左右 。
陌陌、探探、Soul等社交APP的火爆 , 都印证了年轻人的“脱单”需求 。 而这2.5亿单身人口需求背后 , 潜在市场巨大 。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 , “单身经济”甚至带火了众多衍生行业 , 例如宠物经济、“恋爱代餐”(是指一时半会谈不上恋爱的单身人士从别处找点精神寄托 , 比如追星) , 还有虚拟情感服务 。
近两年来 , 七夕节“孤寡蛙”在网络走红 。 孤寡蛙最早的来源 , 实际上是由游戏公司HIT-POINT研发的一款放置类型的手机游戏 , 因青蛙叫声谐音“孤寡” , 引发单身男女的跟风参与 。
珍爱网调查显示 , 超过3成的单身90后表示愿意尝试虚拟感情服务 , 原因在于好奇、感兴趣 , 并且这种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情感慰藉 。
实际上 , 虚拟情感服务与脱单盲盒都是以较低的成本 , 体验“未知”的社交方式 , 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
此外 , 目前许多婚恋交友、线上相亲平台 , 都在推出“盲盒”玩法 。 用随机匹配代替红娘匹配 , 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新鲜感 。 根据易观发布的《2020在线婚恋交友行业年度综合分析》 , 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收入2019年已经达到55.9亿元 , 预计2022年将达到77亿元 。
不过 ,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 , 新的玩法层出不穷 , 脱单盲盒、脱单便利店的出现 , 更像是婚恋经济这块蛋糕“换汤不换药”的玩法 。
收割流量之后
脱单便利店能变现吗?
高速增长的单身经济市场 , 脱单便利店和“月老办事处”们正在收获大批流量 。
然而 , 低价引流完成后 , 这些流量“何去何从”?能否变现?
9月16日 ,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苏剑对红星资本局表示 , 脱单盲盒和脱单便利店目前还是个新的概念 , 此后的发展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 。
“并且我认为 , 这种商业模式类似于把以前的网上交友搬到到了线下 , 并且还不如网上交友那样便捷、成本更低 。 ”
苏剑认为 , 脱单盲盒和脱单便利店并没有解决网上交友的痛点 , 比如安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 从商业角度来看 , 目前还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商业价值 。
正如苏剑所言 , 这背后的乱象与隐患却也不能忽视 。
“1元就能买到别人的微信号、电话甚至真实姓名 , 这算买卖个人信息吗?难道不违法吗?”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 , 不少网友质疑脱单盲盒的玩法会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
四川君益律师事务所徐斌律师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 , 对于侵犯隐私的问题 ,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 , 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 , 比如未经公民许可 , 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 “本新闻中所描述的脱单胶囊系其本人自愿交纳30元给店主供其信息投放 , 应为其自愿许可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的5种迹象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
- 一个没太大能力又无学历的离异女人在深圳有房有车,未来会怎样?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大寒,最后一个节气等待春天!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情商低的7个表现,你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