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登记处做“婚前辅导”的夫妻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二 )


她其实也清楚 , 未婚夫与人交谈 , 或是源于工作 , 或是礼貌性问候 , 并无过界之处 。 许晴过分在意 , 纯粹是因为感受到强烈的威胁感 。 有时她实在受不了 , 会命令未婚夫将对方拉黑 , 删除联系方式 。 一方想解释 , 一方不听 , 消极对抗的结果就是频繁吵架 , 一周一小吵 , 两周一大吵 , 逐渐成为相处的常态 。
听过许晴的描述 , 郝云判断他们之间是沟通出现了问题 , 一方想着逃避 , 缺乏有效沟通 。 第一次咨询 , 郝云没有给许晴具体的建议 , 她选择倾听 , 让对方充分发泄情绪 。 又与她约定好下次见面的时间 , 以便做近一步的沟通 。
不管在婚前经历怎样的考验 , 在谈婚论嫁的最后一步谈崩的爱情故事 , 越来越不少见 。
一份《2021中国婚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登记对数 , 从2013年的1347万对 , 下滑至2020年的813万对 。 而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 。 在更年轻一代人的眼中 , 婚姻从必答题变成了选择题 。
至少在郝云的经历中 , 主动找到她进行婚前咨询的新人少之又少 , 鲜少有人想到 , 要在婚前预先对一些可能会让婚姻停摆的问题排雷 。
王斌海也是一名婚姻咨询师 , 他在银川兴庆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 提供婚前指导服务 。 在此之前 , 他做离婚调解 , 为冲动离婚的夫妻化解危机、疏导情绪 。 离婚率居高不下的2018年 , 王斌海供职的单位新增了新婚辅导服务 , 为的是把化解矛盾的工作前置化 , 从预防为主入手 , 减少矛盾的发生 。
在民政局结婚登记现场 , 愿意参与辅导的人仅占10%—20% 。 王斌海观察到 , 来登记的年轻人注重形式 , 有的还带了专业的摄影团队 , 全程跟拍 。 却极少有新人愿意停留 , 认真听一堂婚前辅导课 。
新人们怀揣着美好希翼进入婚姻 , 却没有如他们想象中那样做足准备 。 王斌海曾亲眼见证一对刚领完证的新人 , 为婚礼在哪办酒而引发争吵 , 险些不欢而散 。
准新人们也没有他们预想中那么相知、相理解 。 今年7月一则新闻报道 , 南京栖霞区婚姻登记处要求新人们登记结婚前 , 需要先独立完成一份问卷 , 包含十个判断题 。 其中 , “知道配偶生命中三次以上的重要时刻” , 很多人选择了“否” , 答不上来 。
|在婚姻登记处做“婚前辅导”的夫妻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本文图片
图 | 王斌海在给新人做集体辅导
|在婚姻登记处做“婚前辅导”的夫妻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本文图片
预防针
第二次辅导 , 郝云让两人面对面 , 鼓励许晴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
郝云常常问来访者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结婚 , 为什么是这个人?
这个问题庞大而抽象 , 在郝云设计的婚姻咨询问答中 , 大问题被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 。 “列举对方优点”、“还记得当初你们是因为什么而互相吸引吗?”、“对方为你做的最感动的一件事”……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的子集 。
郝云把这些问题抛出来 , 给双方充足的回忆时间 , 这个阶段是最甜蜜的时刻 。 接下来的问题则是“对方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足、不舒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呈现原因” 。 之所以这样设计 , 是因为在郝云的经验里 , 从热恋到长期相处 , 不合拍的部分会自然显现 , 而一开始相结合时的闪光点则会逐渐磨损 。
“我对婚姻挺绝望的 , 觉得跟谁结婚都一样 , 只要对方对自己好就可以了 。 ”随着咨询进行 , 面对未婚夫 , 许晴坦承自己选择对方的原因并非出于爱情 。
她接着自我剖析:有这样的想法 , 与父母糟糕的婚姻有关 。 她的父亲在外做生意 , 长久在家庭中缺席 , 他曾亲口对许晴说:爸爸也不瞒你 , 在外面有另外的家庭 。 母亲的脾气也变得古怪 , 许晴犯一点错 , 母亲就打她 。 她劝母亲离婚 , 结束不幸的婚姻 , 但母亲没有 。 在家族全是男孩子的氛围里 , 母亲把许晴当作男孩培养 , 要求更加严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