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光明日报刊文:树立健康审美观,反思盲目整容风
整容的问题在于失序、过度 。 整容“成风” , 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心理、大众审美观与复杂的文化成因 。 从我国医美公司对整容用户构成的分析数据来看 , 整容群体近年来总体呈年轻化趋势 。 其中 , 20~35岁女性为消费主力军 , 约占总体消费者的四分之三;2018年的女性占比89% , 2019年为87%;总体年龄段有下移趋势 , 20岁以下女性占比近年来不断增加;同时 , 年轻男性消费者的占比小幅增长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整容成风 , 才是引发忧思的社会现象 。
容貌焦虑 , 在当下已成为一种社会情绪 。 一些网文、剧集、电视网络综艺节目中的“大女主”总是因为美貌而获得“霸总”青睐、一飞冲天 , 这可以说是对女性容貌的资本审美观不遗余力地推销与推广 。 现实中 , 一些经过整容的明星获得了更多的演艺资源 , 事业更加发达 , 也为年轻人树立了效仿的样板 。 殊不知 , 在影视这种微相表演中 , 整容手术对脸部生动感、自然感的破坏是彻底的 。 对表演而言 , 没有什么比一张自然生动、能够传达丰富微妙表情的脸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了 。
【审美观|光明日报刊文:树立健康审美观,反思盲目整容风】容貌焦虑具体表现为个人对容貌过度在意、不自信 , 以至于必须通过整容来谋求改变、提升所谓颜值 。 这种选择看似是年轻女性的自主行为 。 在医美行业的市场调查中 , 近一半的消费者会说做整容手术就是自己的选择、就是为了让自己高兴 。 这样看来 , 能够自主掌握、“处理”自己的脸 , 当然是女性自主性与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 , 也自然和历史上女性被迫缠足划清了界限 。
传统社会“以貌取人”的简单粗率在消费社会更走向一种偏颇、褊狭 , 容貌、形貌 , 这一原本天然拥有的身体特征 , 也变成了一种衡量个体价值的依据 , 成为社会评价、职场评价、婚恋评价中的重要砝码 。 “看脸”的时代 , 女性的生存状态与个体命运似乎都与个人的容颜紧紧挂上了钩 。 而一些偏颇却盛行的流行语也无疑时时分享、强化着这种认知与文化认同 。 于是 , “形象先于能力”、外貌有着超乎个人知识修养的重要性也似乎顺理成章了 , 那么年轻女性的容貌焦虑、为其左右更不足为怪 。 因为颜值的提升即意味着容貌资本的增加 , 似乎也就成为一种可以改变命运的通途与捷径了 。
这令人不免想起历史上的魏晋时期 , 注重仪表、文人服药蔚然成风 , 其原因与后汉以来的人物品藻、人伦识鉴、选官得才的余风有关 , 于是一个人的“风姿”变得尤为重要 , 而服药对姿容美丽、神明开朗显然有所助益 。 魏晋风度固然有宗白华先生所赞美的“山水之美”与“艺术心灵之美” , 但亦有鲁迅先生、王瑶先生所指出的男性盛行女性阴柔之美、断袖风流行的病态与扭曲 。
女性的认知与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显然仍存在多重偏差 。 在整容行为中 , 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看似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 却也反映出社会上对女性容貌评价存在较大误区 。 因此 , 审美观念的改变、健康审美风尚的树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作者:戴清 , 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审美观15岁开始整容,花800万整成范冰冰,孩子出生后,藏不住真实颜值
- 审美观“我,4岁,口红比我妈多!”
- 海报《自然》杂志刊文 四川发现35亿岁“精灵”丨海报
- 审美观完美比例九头身,不是美的唯一标准,要允许美的多样性
- 标准光明日报刊文批艺人浓妆艳抹引争议,是个性自由,还是妖媚惑众?
- 什么光明日报头版关铭闻文章:让健康之美扎根我们的心田
- 审美观|外媒观察:扭曲审美观催生整容影子行业
- 审美观|网红女孩13岁开始整容,整容60次花费100万,声称:母亲非常支持
- 护肤|男生开始护肤,有人觉得很娘?NO,不过与女生审美观升级有关系
- 审美观|暑期整形低龄化藏隐忧 专家建议:不盲目不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