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就弘扬行善积德的精神|行善莫乱行,有三种善,是“恶善”
中国人自古就弘扬行善积德的精神 , 更是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实际上就是以“善”和“孝”为主旨 。
善良 , 是人类的天性 , 就如同任何一个人在看到一个小孩即将要从台阶上跌落 ,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伸手扶住这个小孩 , 这是一种自然反应 , 更是我们内心善良的一种本能反应 。
文章图片
行善配图
但是 , 随着人的成长 , 社会的尔虞我诈和人心叵测 , 让我们逐渐变得谨慎和麻木 , 于是 , 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行善便成为了我们维护善良的一种必要手段 , 但无论是天性使然的行善 , 还是刻意为之的行善 , 无疑都是价值正确的一种体现 。
比如被誉为首善的陈光标 , 虽然他总是高调行善 , 但这种行为仍然可以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 , 当然 ,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 , 做好事不留名显然更受人认可 , 但当我们身处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时代 , 高调行善依旧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正面表率 。
不过 , 有句俗话说:行善不当反遭殃 。 意思就是劝导我们 , 行善必须有底线和原则 , 而不是爱心泛滥式的随处行善 , 比如有三种善 , 就大可不必去行 。
文章图片
行善配图
哪三种善呢?第一种 , 就是被绑架的行善 。 这种情况呢 , 有人可能会觉得只有名气大的人 , 才有可能被绑架行善 , 比如说前不久的郑州水灾 , 很多明星和公众人物 , 就被迫进行了绑架式的行善 , 你捐了还不行 , 还得捐到一个让大众满意的数字 。
有很多公众人物媒体账号的评论区 , 在那段时间基本上都被这种道德绑架式的留言霸占 , 有的名人已经捐了几十万 , 但还是有人觉得不够 , 你这么大一个明星捐几十万怎么够呢?没办法 , 只好继续接着捐 , 否则就有可能被舆论的指责弄到身败名裂 。
平时咱们经常说 , 行善无大小 , 捐多捐少都是同样的爱心 , 但往往现实情况却是:捐助行善的行为被某些人的仇富心理进行了道德绑架 。
文章图片
行善配图
实际上 , 这样的情况 , 不仅仅发生在名人身上 ,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也经常上演 。
比如有一次我参加某个公益组织的活动 , 主办方号召大家为一所贫困小学进行捐款 , 带头捐款的人里面有几位企业家 , 一出手就是上万元 , 但是参加活动的人里面 , 本身就有一些困难人士 。
结果那些只捐了几十块的人 , 就受到了众人的指责和鄙视 , 好好的一场慈善行为 , 变成了借慈善之名炫富的名利场 , 而那些尽己所能捐献爱人的困难人士 , 反而遭受了道义层面的谴责 。
文章图片
行善配图
所以从此以后 , 我拒绝参加这种堂而皇之大张旗鼓的慈善活动 , 咱们有多大的能力 , 就行多大的善 , 任何人也无权要挟或者指责 , 如果面对这种被绑架的行善要求 , 我们完全可以明明白白地拒绝、而不是被裹挟其中勉为其难 。
那么第二种不必理会的行善 , 就是对恶人的行善 。 人有时候的确会爱心泛滥 , 所以会忽略行善对象的本质 。
在国外的贫民区 , 经常会有慈善机构举行不定期的捐助活动 , 但是有媒体跟踪调查 , 当慈善机构离开以后 , 捐助的物资常常被贫民区的几个坏人强行霸占 , 导致真正有需要的人反而得不到资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大寒 等一场雪停,等一朵花开,只要心存热望,寒尽就是春生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别强求 异性关系再好,如果你收到这4种暗示,就算了别强求
- 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能和你在一起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
- 生活听语兮:大声说爱你,喜欢就大胆说出来
- 城府深的女人,有这些表现,遇见就要好好珍惜
- 老板承诺拿下这个500万的大单就奖励40万,我拿下后老板只给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