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文章图片
文|叶伟民
前几天 , 德州市作协发布“廉洁文化征文获奖名单” , 其中《我的县长父亲》获一等奖 。 (全文可见文末长图)
标题很像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名场面——“我的区长父亲” , 引发部分网友嘲讽 。
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 。
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文章图片
知乎上有个问题蛮有趣:如何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一文章水平?
我的个人观点是:如果从广义的“文学性”来说 , 《我的县长父亲》比较一般 , 大致相当于古早大众报告文学水准 。 但我们把视线拉回脚下 , 在现实语境中细品 , 就会发现有些东西的价值 , 还远未到拼文学性的程度 。
本次征文的主题是“廉洁文化” , 写干部很自然 , 否则想写村口小卖部的老杨头 , 他也没这经历啊 。 所以 , 围绕它的争议嘲讽 , 首要问题不在文章本身 , 而是撞梗了——电影《夏洛特烦恼》里袁华以《我的区长父亲》获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 , 从而引发网络解构 。
如果细读全文 , 你会发现这根本是两回事:县长父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 , 电影则是讽刺“走后门” 。 于私 , 作者似乎也没受啥父亲的庇佑——25岁父亲离世 , 从银行退休;于公 , 主办单位没将一等奖颁给现实中的“袁华” , 而是给一位退休老人 , 也未见得有啥猫腻 。
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文章图片
作者父亲于志明留下的工作笔记
从公开资料来看 , 《我的县长父亲》作者于忠东已年逾花甲 。 她从父亲留下的100多本工作笔记里 , 加上个人和他人回忆提炼了这个故事 , 呈现了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形象 。
如果作品所写属实 , 作者父亲如何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克己奉公自然让人敬佩 , 其中有些看似语焉不详的细节 , 更能体现这位父亲的时代价值:
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文章图片
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文章图片
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文章图片
遭作协删除的《我的县长父亲》,文学水平到底咋样?
文章图片
1964年6月 , 于志明(最前者)帮助群众麦收 , 图据禹城文学官微
虽是寥寥几句 , 但稍懂点历史的都明白 , 在那个年代“说真话、干实事”是多么宝贵的品质 。
从这层意义上看 , 为啥开头说“有些东西的价值 , 还远未到拼文学性的程度” , 因为说真话就是这个时代最高的文学性 。
我当过很长时间的采访人员编辑 , 常常收到离休老人寄来的文章 , 文风与《县长父亲》也很相似 。 对于饱受样板文学熏陶的他们 , 以抽象的“文学性”来评判显然太苛刻 。 一般我们会这样处理:保留人物原话和可经查实的事实 , 去掉主观附加乃至拔高的光环和抒情 , 让人物还原于言行与白描 , 其义自见 。
我还会给作者解释:“老前辈 , 读者很聪明的 , 好好说事儿就成 , 他们能懂的 。 ”如果我还是编辑 , 收到于老这篇文章 , 我依然会给这样的建议 。
以上总总 , 《县长父亲》不失为好故事 , 虽广义上的文学性略欠 , 但贵在有时代观照和现实敲打 。 这一点和纯粹探索、感悟人生的纯文学作品不同 。
细品之下 , 我甚至觉得“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也不错 , 有事实 , 有联想 , 有双关 , 还埋了梗 , 细品竟还有些魔幻 , 比作者原定的“逝去的背影”强多了 。 起码它已经让更多人知道 , 我们曾经有这样的好县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