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的智慧,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01
性空和自觉
《道德经》无为的智慧,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文章图片
什么叫性空?世间一切皆无自性 , 不离空性 , 一切皆在无穷的变化中 , 有无穷的可能性 , 这就是性空 。
了悟性空之后 , 你的内心便一片寂然 , 安安静静 , 空空荡荡 , 没有纷飞的妄念 , 也没有汹涌的情绪 , 世上一切都不能打破你的宁静 。
但你的心又是明明朗朗 , 充满灵敏觉知的 , 它不再执著于某个东西、某件事情 , 也不再局限于某个东西、某件事情 , 可它并非一块毫无反应的石头 , 它能生起无穷妙用 。 通过它生起的这些妙用 , 你就会看到生活的无穷可能性 。
什么是自觉?什么又是自知?自觉者 , 明白觉性;自知者 , 认知觉性 。 不但要理上明白觉性是啥 , 生命也要证到这种觉性 。
那理的明白与事的觉受 , 必须是了了分明的 , 就好像亲眼看到一样 , 一切都清清楚楚 , 不愚昧 , 不昏沉 , 不散乱 , 明明朗朗于当下 。
02
出世与入世之间
《道德经》无为的智慧,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文章图片
这时 , 因为你不再执著于外物 , 也不再执著自己的念头 , 所以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自己能赚多少钱 , 不在乎别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 不在乎自己做的事情能不能成功 , 不在乎自己的付出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
你虽然看起来没有刻意做过啥事情 , 但似乎确实完成了许多事情 。 虽然你不执著于回报 , 但在不执著中却又俱足了所有的功德 。
表面看来 , 你无事于心 , 无心于事 , 任运自在 , 却是在以出世心做入世之事 。 出世的心是无为 , 入世的事是无不为 。
故老子说:“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无为而无不为 。 ”意思是 , 吸纳知识要用加法 , 越学越多;修道要用减法 , 今天减去些贪婪 , 明天减去些仇恨 , 后天减去些愚昧 。
越减越少 , 损之又损 , 最后达到无为 , 什么都不执著 , 也没有一丝的刻意而为之 。 这时 , 便能无为而无不为 。
当你觉得自己越来越清净的时候 , 就说明道在进步 。
做任何事情时 , 都不要执著它 , 但还是要做 , 而且要用心去做 。
这用心去做 , 便是空寂中的一点灵炯 。 灵 , 灵敏;炯 , 光明 。
警觉而光明 。 你的空寂 , 并不是昏昏沉沉 , 也不是散漫 , 必须要有灵炯 。
有些人寂也寂 , 就是没有觉性 , 没有警觉 , 就成懒散了 。
03
无为的心态有用吗
《道德经》无为的智慧,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文章图片
如果没有了欲望 , 不在乎结果 , 那么是不是就不再有追求 , 也不再努力用心做事了?不是的 。 无论在不在乎结果 , 你能做到的 , 都仅仅是尽力把事情做好 。
做好了事情 , 才可能出现好的结果;做不好事情 , 你多么在乎结果也是白搭 。
所以说 , 一个人能否成功 , 能否变得优秀 , 不在于他是否像饿死鬼渴望食物那样渴望它 , 而在于他能否尽己所能地将事情做好 。
当然 , 明白人和不明白的人 , 即使表面看来在做同一件事情 , 效果也必然是大有差别的 。
前者做事安住于湛然空寂 , 看起来自在逍遥 , 但内心仍然不离灵炯的觉性 , 安住于智慧的光明 , 不离空性;后者如果要模仿前者的逍遥 , 则容易流于松懈和懒散 。
比如 , 有些老人懒洋洋地坐在冬日的墙角下晒太阳 , 他们也无牵无挂 , 但他们仅仅是在虚度光阴 , 那不叫智者 。
当然 , 他们要是觉悟了 , 哪怕卧在垃圾堆里 , 也仍然是圣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