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二 )


在某顶级金融企业 , 有一位优秀的中年会计 。
他工作兢兢业业 , 深受公司领导的器重 。
结果就在职位晋升的关键时刻 , 他却向领导提交了辞职信 。
有同事问他为什么 。
他笑了笑 , 答道:“我想停下来 , 好好思考一下有没有更棒的路 。 ”
同事十分不解 , 丢下一句“好不容易熬到这儿 , 何必呢” , 就送他离开了 。
结果一年后 , 他再次回到了公司 , 并且成功进入了公司核心部门 , 职位直接连跳三级 。
而当初劝他留下的同事 , 依然还在财务部门的一堆发票里打转 。
原来 , 在离开的这段时间里 , 他在经过思考之后 , 决心转型审计 。
报培训班、查参考书、泡图书馆 , 坚持每天打卡刷题 , 最后成功拿下了行业内含金量最高的审计师资格证 。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文章图片
社会学上有个词叫“懒蚂蚁效应” , 大意是讲: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 , 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 。
所以 , 35岁以后 , 一定要在思维上精进 , 不断找寻新的人生路 。
就像思想家帕斯卡尔在《随想录》里写的那样:
“人只是一根芦苇 ,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 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 ”
心之所向 , 素履以往 。
做最丰富的精神思考 , 才能杀死平庸 , 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文章图片
35岁以后 , 最好的人生状态是怎样的?
有人说 , 是物质生活的富足 , 是拥有的多 , 要什么有什么;
也有人说 , 是人生道路的安稳 , 是未来明朗 , 一眼看得到头 。
但在我看来 , 35岁以后 , 最好的人生状态是 , 物质极简、精神丰盈 。
北欧一个研究机构曾做过一项社会调研:什么样的人 , 幸福感更强?
他们在3年时间里 , 对七千余名高幸福感的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记录和统计 。
调查结果显示 , 那些对物质没什么要求 , 却擅长于思考的人 , 幸福感往往是最强的 。
有句话讲:“35岁以后 , 低配生活 , 高配灵魂 。 ”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文章图片
多少人 , 在金碧辉煌的物质文明中迷了眼 , 过得忙忙碌碌 , 又庸庸碌碌;
又有多少人 , 在荒凉贫瘠的精神世界里丢了心 , 先把自己活成了悲哀 , 而后又把悲哀活成了常态 。
这些年 , 年纪越长 , 就越觉得:
给物质生活做减法 , 给精神世界做加法 , 才是人生的顶级活法 。
要知道——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 , 心里就少了一半的鸡飞狗跳;
做最丰富的精神思考 , 未来就多了数倍的人生可能 。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文章图片
很喜欢一句话: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 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 ”
35岁以后 , 低配生活 , 才能远离喧嚣和浮躁;
高配灵魂 , 才能挣脱凡俗与平庸 。
往后余生 , 愿你给物质生活做减法 , 给精神世界做加法;
愿你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 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