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 觉得颇有道理:
“35岁 , 是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分水岭 。
青春已成过往 , 躁动渐渐平息 , 生活仿佛凝固 , 人生的可塑性也开始慢慢降低 。 ”
是啊 , 35岁之前 , 你我还是青葱少年 , 前方是梦想的雏菊 , 后方有父母的托举 , 可以肆意逐梦 , 也能诗意生活;
但35岁之后 , 我们都被岁月挤进了中年 , 上有老去的父母需要赡养 , 下有年幼的儿女需要抚养 , 精神上容易倦怠疲乏 , 物质上也难免捉襟见肘 。
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最简单的物质生活中 , 做最丰富的精神思考 。
而35岁以后最好的状态就是:低配生活 , 高配灵魂 。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文章图片
豆瓣上 , 有个叫“低物质生活”的小组 , 里面有一句话尤为精辟:
“这世界一团糟 , 是因为物质被拿来爱了 , 而人却被拿来用了——被内心的欲望用了 。 ”
无比赞同 。
物欲横流的时代 , 这也想要 , 那也想要 , 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然而 , 对于35岁以后的人来说 , 人生的窘态往往在于——
家里的物质越来越丰厚 , 心里的安全感却越来越稀薄 。
这些年 , 年纪越长 , 越觉得:
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体验 , 与其被物质的枷锁捆绑 , 不如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 。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文章图片
我认识一位前辈 , 早过了为钱财烦恼的阶段 , 但他却是业内出了名的“守财奴” 。
家里的东西 , 还能用的、他绝不买 , 实在坏了、就拿去修 。
平日里吃得简单 , 一碗热汤就够;聚会时也穿着普通 , 趿着拖鞋就来 。
而和他同一职级的人 , 大多名牌加身 , 奢侈品不离手 。
最开始的时候 , 我并不理解他的“抠” , 直到前几天 , 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一箪食 , 一瓢饮 ,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一盏茶 , 一本书 , 心有天地不为物质牵 。 ”
看到这话 , 我不禁心生敬佩 。
人啊 , 越简单越高贵;生活 , 越简单越幸福 。
见过太多人 , 欲念如野草般疯长 , 想要这个 , 也想要那个 , 被困在物质生活里不得解脱;
也见过太多人 , 在百无聊赖的生活里 , 把物质当成救赎的浮木 , 最后才发现那是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
《极简生活:简而美地活》中有句话:
人生要懂得取舍 。 只有把生活变得简单一点 , 才会有精力去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
大道至简 , 少就是多 。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 , 才能不为物役 , 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文章图片
前段时间 ,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35岁以后 , 最难得的是什么?
曾在《人生分水岭》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才能不为物役,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最高赞的回答只有一句话:
“灵魂高配 , 做最丰富的精神思考 。 ”
是啊 , 行至中年 , 人生最高贵的底色 , 不是财富地位 , 也不是名声 , 而是精神的丰盈与灵魂的进阶 。
思想贫瘠的人 , 就算位高财厚 , 也难以挣脱凡俗 , 守护好初心;
内心干涸的人 , 就算功成名就 , 也终将走向平庸 , 泯然于众人 。
在早过了随风逐浪的年纪 , 精神丰盈 , 比什么都重要 。
之前看《思考的本质》 , 书里有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