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小咪|为什么你越说,孩子越不听?小心孩子陷入“被动攻击”( 二 )


夫妻之间 , 遇到分歧时 , 明明不愿意做的事 , 但是 , 为了维持婚姻的和谐 , 或是 , 展现自己的懂事得体 , 强迫自己强压怒火 , 做不愿意做的事 , 却又用另一个隐形的方式 , 刺激他人的情绪 。
从另一种方式讲 , 被动攻击 , 也是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方式 。
为什么会产生“被动攻击”安德烈娅·勃兰特表示 , 被动攻击是一种应对机制 , 当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 或才当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结果 , (例如 , 造成双方的冲突或决裂) , 这种应对机制就会启动 。
一个人的行为 , 也能展现他的童年经历 。
习惯用“被动攻击”来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的人 , 往往源自于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 。
通常情况下 , 生活以下7种环境下的人 , 容易陷入“被动攻击”中:
第一种:长期生活在强势的环境下
有可能是父母太强势 , 孩子长期处于弱势;
有可能是父母当中 , 一方强势 , 一方弱势 。 举个简单的例子:
爸爸强势 , 妈妈弱势 , 妈妈给孩子买了一罐糖果 , 对孩子说:“我们不要告诉你爸 。 ”
长此以往 , 孩子学会的是 , 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 , 不能硬碰硬 , 说谎或保密是最好的办法 。
第二种:得不到认同和接纳
为人父母 , 总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 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 一生顺利 。
所以 , 在教育和养育孩子时 , 会给孩子定很多规矩、贴很多标签 , 这样做是“好孩子” , 那样做是“坏孩子” 。
“好孩子”有人喜欢 , “坏孩子”令人厌恶 。
无奈之下 ,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喜欢 , 只会强迫自己顺从和讨好 , 而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和感受 。
第三种:自卑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孩子要买一个相对贵一点的玩具 , 父母严厉地呵斥:咱们家这么穷 , 你整天还想着要这些贵东西 。
实际上 , 买不买得起 , 是一回事;想不想要 , 又是一回事 。
用克制的方式 , 去压抑孩子的需求 , 长久下去 , 便会让孩子觉得“我不配” , 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
另一种情况是 , 无论孩子怎么做 , 父母都不给予表扬和鼓励 , 久而久之 , 孩子也会觉得“我不行” , 对自己不自信 。
第四种:掩盖负面情绪
人们总是喜欢将事物、感受分成“好”与“坏” , “正”与“负”两个对立面 。
实际上 , 世间万物 , 也是相辅相成的 。
但是 ,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 , 只有正的、好的 , 才是对的 , 那些坏的、负的 , 都是不对的 。
所以 , 在教育孩子时 , 也会在无形中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孩子 。
让孩子想生气、发泄时 , 为了让自己显得是“好”的 , 便用理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
但是 , 情绪既然产生了 , 不是靠抑制就能消失的 。
它只是另一种方式 , 存在于孩子的身体里 , 长大后 , 慢慢化成“被动攻击” 。
第五种:畏惧冲突和害怕失去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再不听话 , 我就不要你的;
考不到100分 , 就不要回来 。
看似希望孩子懂事得体、成绩优异 , 实际上 , 是用一种威胁的方式 , 绑架了孩子的行为 。
久而久之 , 依赖父母生存的孩子 , 只能隐藏自己 , 保住对父母的“依赖权” 。
因为畏惧冲突和害怕失去 , 他们很少表露出真实的情绪 。
第六种:童年受虐待
从小生活在暴力的家庭中 , 受到父母的肢体上的打骂、精神上的冷暴力的孩子 , 成年之后 , 会有明显的“被动攻击”行为 。
不难理解 ,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父母和其它成年人 , 孩子是无能为力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