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烈|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01
《礼记》里说:“水深则流缓 , 语迟则人贵 。 ”
诚然 , 层次很高的人 , 言语缓慢而沉稳;低层次的人 , 言语暴躁而急切 。
就是同样一句话 , 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 , 表达的情绪大不一样 。
打个比方 , 凶狠地说“谢谢你的好意啊” , 显然是有情绪的;柔声地说“谢谢你” , 则非常真诚 。
因此 , 我们会发现 , 一个人的层次高低 , 听他说话的音量就知道了 。
崔烈|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本文图片

02
第一 , 低声谦卑:自带贵气 。
东汉经学家服子慎擅长《左传》的学问 , 打算写一本注解 。 但是他觉得 , 不能凭借一己之见 , 应该集百家所长 。 于是 , 他应聘到名士崔烈家做勤杂工 , 负责做饭 。
当崔烈和学生们讲《左传》的时候 , 他就躲在窗外听 。
有时候 , 服子慎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授课的内容 。 因而 , 崔烈就怀疑家里的勤杂工是服子慎 。
早晨 , 崔烈跑到服子慎的卧房门口 , 喊道:“子慎 。 ”
服子慎睡眼朦胧中 , 就回应了一声 。 从此 , 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
从头至尾 , 服子慎的言语 , 都处于“小心翼翼”的状态 , 但是他求学的想法是真诚的 , 对于学术的态度 , 也是认真的 。
幸运的是 , 他遇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崔烈 。
他们是师生 , 也是朋友 , 还是同行 。
成长的路上 , 我们会走进学校 , 读很多书 。 读书的期间 , 把老师当成神圣的人 , 并且服从老师的安排 。 在交谈的时候 , 也是以老师的话为准 。
求学的过程 , 其实是一个人越来越贵气的过程 。 读书越多 , 人的层次就越高 。
当我们走进社会 , 仍旧可以保持轻声谦卑的态度 , 就难能可贵了 。 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
不管多大年纪 , 都把自己当学生 , 把别人当成老师 。 人生的层次 , 就是永无止境的了 。
孔子带着弟子云游的时候 , 遇到了很多的普通人 , 但是孔子都会主动和他们交谈 , 给他们的“不一样”点赞 。
比方说 , 孔子遇到一个捕蝉的老人 , 就问他 , 如何才能练好捕蝉的技术 , 老人告诉孔子 , 要用很长时间练习稳定的身体;在吕梁 , 遇到游水的人 , 就问如何潜水 , 游水的人说 , 因为住在水边 , 因此和水很亲近 , 自然会游水 。
声音 , 总是比别人低几个分贝 , 并不是自己没有道理 , 而是把别人抬高 , 同时 , 别人的智慧 , 就像流水一样 , 流入你的脑海中 。 这是利用了“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
记住 , 水低为海 , 人低为王 , 语低为贵 。
崔烈|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本文图片

03
第二 , 安静倾听:尊人爱己 。
张凭是东晋时期的大孝子 , 被举荐为官 。
有一天 , 他去拜访著名清谈家刘惔 。
但是 , 刘惔家有很多的名流在聚会 , 辩论 。 张凭被安排在下座 , 还毫不起眼 。
当大家辩论的时候 , 张凭就不动声色地分析 , 记住一些要领 。
隔了很久 , 张凭才开口说话 , 并且语出惊人 。
刘惔对张凭刮目相看 , 便拉着他去拜访抚军将军 , 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 ”
因而 , 张凭做了太常博士 。
当一个人不说话的时候 , 音量降到最低了——恰是无声胜有声 。
现实生活中 , 我们就缺乏认真倾听的习惯 , 总是忍不住要插话 。 一旦听到不同的建议 , 就要反驳几句 , 否则就觉得自己被“冷落”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