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单身社会》:如果单身社会成为现实,你做好准备了吗?( 二 )


当然 , 作为一本题目关键词为“单身”的书 , 虽然全书整体基调是这种超越两性的积极心态 , 但主要内容还是与“单身的人”相关的 , 作者比较好的一点在于将泛化的单身人士做了划分 , 一种是“选择单身”的 , 一种是“想结婚却结不了”的人 。 以这两种分类阐述了两类截然不同的群体 , 两类群体面对社会上“单身霸陵”时 , 有不同的应对 。 除了传统意义上始终未婚的单身者 , 作者还关注到离婚、丧偶等单身的情况 , 以其引用的《流动的社会》齐格蒙特的观点来看 , 我们处在一个“液态社会” , “我们每个人随时有可能变成一个人” , 并且在作者看来 , 我们一生中和自己相处的时间长于其他 , 无论你是否选择结婚 。 婚姻不是摆脱不幸的重点 , 人先要最大程度地爱自己 , 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 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会的能力 。 这里面还提到许多单身者面临的困扰和现状——诸如“单身骚扰”、存在于日本男性中的“主动困难”以及离婚困境等 。
总之 , 这是一本比较通俗、启蒙的书 , 如果你只是想简单了解“单身社会”这个现象的话 , 作者权威的数据、简洁易懂的分析已经描绘出了日本“单身社会”的基本轮廓 , 会让你对这个现象有很多了解 。 他积极的心态与基调也会感染到你 。
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 ,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单身社会”呢?婚姻是如何一步步在文明里走向正当化的?在“单身社会”里男性与女性究竟有何差异?让他们选择单身的原因真的仅仅只是书中提到的“经济”原因吗?“单身化”为什么让人忧惧和打压?这些更深层次的探讨这本书是无法带给你的 , 需要很多更深的阅读 。 站在广告人和男性视角来探讨单身话题 , 很多隐藏在数据之外的“为什么”是被作者忽略的 。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很多次《流动的现代性》和《风险社会》中的观点 , 但都没有标准引用也很难让人追根溯源 。 它是一本通俗的流行书籍 , 却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探讨 。
阅读评分:7.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周竹夏

30年前影视作品中的日本家庭已濒临解体
感谢新京报书评的赠读 , 在这个充满活力、万物滋长的初夏 , 收到书的当天 , ひとり様(指“独自一人”)的我 , 打扫完与百万螨虫、亿万霉菌共存的家 , 手机下单了除螨用品和空调清洁之后 , 洗好澡已经晚上十点半了 。 这本书的尺寸和1.6万的字数给了我开始阅读的勇气 。 在一个多小时之后我大概能开始写书评 , 动笔之前还逛了逛作者荒川和久最后标明的拥有8个粉丝40条微博的网址 。
首先 , 这是一本很真诚的书 。 作者在前言后记中指出 , 如果此书读者能够加深对未来单身社会的理解 , 并且撕下自己身上所有的标签 ,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心中诞生了新的自己 , 并与真实的自己相处 , 他将感到十分荣幸 。 无论对于已婚人士还是未婚人士、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 , 男人还是女人 , 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 , 荒川用广泛的调研 , 翔实的数据 , 认真的分析 , 勾勒了超单身社会的模样 , 这是所有日本人未来一定要生存的还有爱的社会 , 也是中国人很好的参考 。
那么我在这本书里照见了什么呢?看着《樱桃小丸子》长大的我 , 单曲循环着韩剧《请回答1988》主题曲《你不要担心》 , 突然发现在30多年前 , 日韩文艺作品重点描绘的家庭 , 这一重要的组织单元已经濒临解体 , 社会的流动性增加 , “没有人能逃避个体化趋势、也没有人能不参加个体化游戏” 。 日本政府提出“女性闪耀光辉的社会”口号 , 真实意图原来是想靠增加女性就业而减少养老负担 , 增加消费税收 , 促进经济增长 。 作为认真工作 , 消费比家庭人士高的单身女士 , 我虽然没有闪耀 , 但很高兴不是国家的负担 , 感谢提倡男女平等的祖国多年的养育 。 还有很多笔记 , 比如单身该不该怪大脑的后扣带回皮层之类 , 我就不一一写出分享了 , 相信每个人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自己独一份阅读乐趣 , 而我的剩菜并不好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