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安娜之死 , 谁之过?
【安娜·卡列尼娜|木垒河畔|【原创】等爱玫瑰 安娜之死】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中期最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政治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之一 。 本小说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 , 是他花费了5年时间创作的 。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 。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读了三年书后 , 选择退学回到故乡 , 并尝试农奴制改革并兴办农民子弟学校 。 也许 , 作品中的列文有作者的影子 , 我们暂且不提这一条线索 。 现单来说说安娜 。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 , 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 。 安娜那时是俄国上流社会中绝对的尤物:门第显赫的尊贵身份;“取自不尽 , 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绝对的贵妇中的贵妇;上帝的宠儿——惊世骇俗的美丽容颜 。 她就是一株摇曳在风中的红玫瑰 。
她正直不虚伪 , 有很好的口碑和人品 , 受人尊敬 。
她原本可以一直做缱绻在幸福港湾的小精灵:丈夫位高权重 , 儿子乖巧可爱 , 家庭殷实富庶 。 她原本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她养尊处优的安逸生活 , 原本可以骄傲尊贵地闲庭信步在贵族圈 , 原本可以被各种爱宠上天 。 但是 , 这一切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伏伦斯基的那一刻改变了 。
安娜的哥哥住在莫斯科 , 过着放荡的生活 。 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 , 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 , 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 。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 , 安娜的美貌、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情愫使渥伦斯基倾倒 。 后者从莫斯科一直追到了彼得堡 。
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途中 , 发现伏伦斯基同车而行 , 她心神不宁 , 却又兴奋 。 回到彼得堡后 , 伏伦斯基经常制造和安娜在社交场合相遇 。 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 , 终于引起人们议论 。 丈夫卡列宁回到家 , 也只是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 , 遵守妇道 。 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 , 从此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伏伦斯基的马摔倒时 , 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 。 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伏伦斯基的情人 , 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 , 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伏伦斯基 。 这一要求 , 彻底激怒了安娜并羞辱了安娜和伏伦斯基两人的爱情 。
本来伏伦斯基和安娜之间还隔着一个卡列宁 。 卡列宁和安娜才是名正言顺的夫妻 , 他们的结合是受法律保护、受道德拥护的 。 伏伦斯基没有任何权利和卡列宁去争 , 他的行为终会被世人所谴责、唾弃 。 但是 , 在见到卡列宁的那一刻 , 自信洒脱的伏伦斯基很快就把自己的想法从世俗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
安娜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 提出离婚 。 但卡列宁只是委托律师来办 , 不想让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名誉、自己的地位、自己的仕途 。 最终离婚不成 。
安娜终于被伏伦斯基的爱烧昏了头脑 , 不计后果地抛家舍子 , 背负着伤风败俗的深重罪孽 , 义无返顾地投入了伏伦斯基的怀抱 。 他们如飞蛾扑火般 , 为这份不被人祝福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伏伦斯基原本如日中天的事业遭遇了晋升断崖 , 安娜被曾经游刃有余的社交圈屏蔽 。 他们远离喧嚣热闹、离群索居、与世隔绝 , 只是为了躲开那些充满鄙夷的目光和流言蜚语 。 这两个原本在上流社会聚焦在镁光灯下的宠儿 , 一下子从云端跌入了烂泥潭 。 为了爱 , 原本能够光明地在一起的他们 , 成了一对见不得光的男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梅根·马克尔|英国电视灵媒:戴安娜对谁都不再生气了,她还称赞儿媳梅根很坚强
- 尼娜·欧尼尔说:“信任是婚姻关系中 老婆说得有理,父母说得也有理,我里外不是人,怎么办?
- 哈里王子|哈里早就筹划离开,通过平民婚姻成功脱身,专家:跟戴安娜有关
- 威廉|40岁的路口,威廉庆生背后也有无奈,他为了继位背叛了戴安娜
- 戴安娜|婆媳之战:单纯的戴安娜不懂分寸,抢了查尔斯的风头,让女王愤怒
- |姚安娜背后的女人
- 在《安娜.|如果一个男生真的喜欢你,那么他一定会主动约你
- |半斤八两,卡米拉成功挤掉戴安娜有原因,后者也绝非完人
- |谁知中年的滋味
-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