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父母离世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话道明了缘由( 二 )


父母|父母离世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话道明了缘由
文章图片
“子生三年 ,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 夫三年之丧 , 天下之通丧也 。 ”要知道 , 在古代还没有“一天一杯奶”的概念 , 贫乏的资源使得新生儿学会走路的时间普遍较长 , 一般来说婴儿自出生后要三年才能离开襁褓 , 独自走路 。 抛开未来十余年的养育不谈 , 仅这三年的无私养育 , 就是为人子女无法偿还的 。
父母|父母离世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话道明了缘由
文章图片
曾子所著的《孝经》被列入“十三经” , 其中 , 收录了不少曾子本人对“孝道”的理解 。 曾子认为 , 对父母的孝顺尚属“小孝” , 唯有兼孝天下者才能称得上是“大孝” 。 显然 , 这种“大孝” , 就是古人所信仰的“忠” ,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大原则 。 悲哀的是 , 近来有不少人将“孝子”解释为“孝顺儿子” 。 很多操劳了半辈子的父母 , 仍在不遗余力地供养啃老族 , 这显然是时代的悲剧 。 虽说儒家典籍中有不少不符合当代社会现状的糟粕 , 但“孝”这一美德是不可抛弃的 。
父母|父母离世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话道明了缘由
文章图片
父母|父母离世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话道明了缘由】当然 , 守孝三年这种规矩对于快节奏的今天来说 , 明显是不切实际的 。 此外 , 在父母离世之后 , 再去进行仪式化的祭奠亦没有现实意义 。 所以 , 对于当代人而言 , “孝道”就是在父母生前尊敬双亲、奉养双亲 , 而不是在父母百年之后再将所谓孝道体现在形式上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