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两个方面看亲密和独立
文章图片
妈妈=我?
北京大学的朱莹教授和韩姝威教授 , 他们的团队运用核磁共振做了“母亲参照效应”实验 , 被测为中国人和西方人 。
当自我为参照的时候 , 中国人的腹侧内侧前额叶被激活 。 然后说“母亲”的时候 , 这个脑区也会被激活 。
而西方人则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 。
这个实验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 , 或许你会惊讶于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竟然如此紧密 。
文章图片
中西方家庭关系
以前在媒体上 , 经常看到在西方文化中 , 孩子18岁之后 , 父母很可能不会选择再给予孩子经济上的支持 , 同时孩子也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
而中国文化中 , 大部分父母会尽力给孩子经济上的支持 , 而在法律上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 。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 , 特意留意了这种现象 。
曾遇到过很多当地的学生是靠政府贷款 , 或者自己半工半读挣学费生活费的 。 当然也有家里提供经济支持的 , 但相对较少 。 而来自亚洲和中东的留学生 , 大部分是家里提供支持 。
文章图片
文化差异和需求不同
【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两个方面看亲密和独立】自己与家庭的距离 , 多亲密或者多独立 , 为什么不同文化或者不同人会不一样呢?
这里谈谈以下两点: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
1.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 , 个体倾向于为为更大团体的整体利益着想 。 而家庭作为一个整体 , 父母为孩子付出 , 孩子关心父母 , 就成为了这种文化中的常态 。
个人主义则更关注个体的幸福和成就 , 而不是所属团体的需要和目标 。 所以拥有更多个人主义文化的家庭 ,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 对彼此的承诺较少 。
需要注意的是 ,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 并不是两个对立的点 , 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 某一社会文化会处于这个连续体上的一点 。 中国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那一端 , 西方文化偏向于个人主义一端 。
2.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
亲密与独立的选择 , 也和个人需求有关 。
亲和需求是指寻求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 , 追求人际和谐 。
自主需求是指对自由和独立对渴望 , 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做事情 , 而不是受到他人约束 。
每个人的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 , 程度都是不同的 , 而他们也同时受到了文化背景的影响 。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背景下 , 亲密被强调 。 而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 , 自主需求被鼓励 。
3.为什么我们和家庭的距离不同?
加拿大本地学生和留学生 , 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不同 。 一方面有学费高低的原因 , 本地学生学费低 , 留学生学费高;同时有文化背景的不同 , 加拿大倾向于个人主义文化 , 留学生大多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国家 。
而包含在文化背景下 , 还有个人的需求不同 。 加拿大因为是移民国家 , 文化比较多元;而留学生也是接受了自己国家文化 , 以及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 。 在两种文化中生活的人 , 和原生家庭保持的距离 , 可能是来自于对亲和需求和自主需求的不同侧重 。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真正破坏一个家庭的,不是外遇,不是贫穷,而是……
- 原生家庭|人到中年,还在炫耀这些的人,很难有出息
-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是受家庭教育影响,应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
- 孙磊|完美伴侣:孙磊两次被辞退,真的不怪陈珊,孙磊只适合当家庭煮夫
- 孙磊|《完美伴侣》孙磊进入新公司,看似和谐的家庭,还有三个问题等着他
- 婚姻|提醒女人:嫁人前先了解对方家庭是否有这些问题,中一个都不要嫁
- 同学聚会 同学聚会,男人带走了别人的老婆,两个家庭就此被毁
- 小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婚后的日子过得很开心,而且非常有责任心
- 婚姻|挽回老公的方法:男人如何挽回婚姻家庭,重新获得妻子爱慕
- 顾一野|《王牌部队》大结局:七组家庭首次集体亮相,顾一野、高粱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