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沉默?

文章作者:琢磨君
人年少无知的时候 , 往往喜欢引人注意 , 刷存在感 , “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人到中年后 , 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 识尽愁滋味 , 开始变得“欲说还休” , 不爱说话 , 越来越沉默了 。
就如作家张爱玲所说:中年以后的男人 , 时常会觉得孤独 , 因为他一睁开眼睛 , 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 。
其实 , 沉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因为沉默是走向心智成熟的必由之路 , 人们只有在反思与沉默中 , 才能发现自我 , 找寻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 继而觉悟出更多智慧 。
一般来说 , 一个中年人变得越来越沉默了 , 有以下三个原因 。 也可以说是 , 中年人的沉默 , 不是消极 , 而是以下三种做人的大智慧!
人到中年,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沉默?
文章图片
《道德经》云: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 又曰:大智若愚、大音希声 。
可见 , 寡言是事物自然成熟的一种表现 , 而这也更是符合“大道” , 可以让自身招致更多福气 。 正因为如此 , 《易经》中讲:吉人之辞寡 , 躁人之辞多 。 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祸从口出 , 言多必失 。
为什么我们在人多的场合学会了“群居守口”?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都是因为我们慢慢领悟人生道路:沉默是金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多说不如少说 , 少说不如不说 。
人到中年,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沉默?
文章图片
现实生活中 , 人心隔肚皮 , 知人知面不知心 , 我们说话越多 , 往往错误越多 , 还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 所以 , 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出发 , 我们要想高情商地为人处世 , 少招致他人怨恨 , 就要少说多听 , 尽量遵循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一原则 。
中年人 , 从当初大大咧咧的愤青变成了现在的“沉默” , 不是圆滑 , 而是被逼无奈、明哲保身 , 更是无声的反抗 。
但是 , 中年人的世界 , 不是在沉默中爆发 , 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 我更加相信 , 一个善于沉默的人 , 智慧更加深沉 , 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远 。
人到中年,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沉默?
文章图片
一个人选择沉默的生活方式 , 除了被动的因素 , 还有主动的选择 , 因为人们在沉默自省中可以看到更高级的精神世界 , 继而感觉更加充实 , 就如一位哲人所说:我思故我在 。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当我沉默的时候 , 我觉得很充实 , 当我开口说话 , 就感到了空虚 。
可见 , 沉默更加接近于生命的本质 , 也能够让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诸葛亮说:宁静致远 ,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 。
古今中外的先哲圣贤们 , 他们之所以思想境界那么高 , 就是因为他们善于独处与思考 , 能够在沉默中不断发展壮大“自我” 。
人到中年,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沉默?
文章图片
一个人沉默的时候 , 便可发现自我 , 让自我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 就如作家周国平在《论沉默》中所写:当少男少女由两小无猜的嬉笑转入羞怯的沉默时 , 最初的爱情来临了 。 当诗人由热情奔放的高歌转入忧郁的沉默时 , 真正的灵感来临了 。
独处是一种能力 , 沉默也是一种能力;人只有宁静中看清世间的各种浮躁和假象 , 人只有在沉默中摆脱肤浅而走向充实 。
所以说 , 人到中年 , 我们刚开始不习惯独处与沉默 , 但是后面越来越习惯和爱上沉默 , 只因沉默让人更加充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