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后,她又火了!被一张照片改变的一生( 二 )


而这样危险的方式 , 曾经是住在怒江边的村民们唯一的渡江办法 。
据媒体报道 , 余燕恰所在的马吉乡有3座吊桥 , 7对溜索 , 30公里怒江从这里咆哮而过 。 娃娃们要是走桥上学 , 得绕10多公里的山路 。 相比之下 , 他们更乐意滑溜索 。
2007年的一天 , 一家媒体到马吉乡采访 , 恰好抓拍到余燕恰过江的一幕 。
照片中 , 小燕恰身穿玫红色外套 , 脸往后仰着 , 刚好看向镜头 , 露出一派天真无畏的笑容 。 照片背景则是汹涌着的江水 , 江水搅起水底的暗泥 , 颜色发黄 , 似乎就要触到她的脚尖 。
15年后,她又火了!被一张照片改变的一生
文章图片
·余燕恰过江的照片 。
这张照片迅速在全国传播 , 人们被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小燕恰坚韧的生命力所打动 。
随后 , 二十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 很快募集到140多万元 , 村子里因此有了第一座爱心桥 。
那是2008年的春天 。 余燕恰的人生拐上了另一条路 。
15年后,她又火了!被一张照片改变的一生
文章图片
从村里到大学
在傈僳语中 , “恰”是“老三”的意思 。
余燕恰出生于1999年 , 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 上面有两个姐姐 。
2008年 , 她被爱心人士带去北京游玩 , 带她的叔叔阿姨跟她说:这个世界这么广阔 , 一定要好好读书 , 以后可以自己出来玩 。
余燕恰把这句话听进去了:“我喜欢读书 , 也可能我们那一代人比较早熟 , 很早就当家懂事 。 ?”
她所说的“那一代” , 特指与她一起长大的马吉乡的孩子们 。
在余燕恰的回忆里 , 过了溜索 , 就是布腊小学 。 小学除了校长外有三个老师 , “一个年级所有课程都是同一个老师教 , 教语文的是他 , 教数学的是他 , 教其他课的还是他” 。
学校经济条件不好 , 雇不起食堂阿姨 , 学生们要自己做饭 。 为了尽可能保证学生的营养 , 老师们还在学校种菜、养猪 。 下课后 , 余燕恰就跟其他学生一起 , 去田间地头找猪食草 。
15年后,她又火了!被一张照片改变的一生
文章图片
·余燕恰在家门口新建的大桥前 。 (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 有一小拨人决定放弃读书 。 布腊小学时任校长普友恒曾痛心疾首地说:“有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 , 读完小学就辍学了 , 我们看着很心疼 , 这是一代人的耽误 。 ”
等到余燕恰初中毕业 , 孩子们则真正迎来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
一部分孩子不喜欢读书 , 放弃中考 。 更多的孩子没考上高中或者没考上重点高中 , 主动辍学 , 理由很简单 , “读普通高中 , 一本上线率低 , 读了三年 , 最后连一本也没考上 , 家里人觉得浪费钱” 。 像余燕恰一样 , 考上重点高中又继续读大学的孩子是少之又少 。
在怒江州的高中 , 小学基础不牢的“后遗症”开始在余燕恰身上显现 , 她的语文和英语明显跟不上别人 。
为了提高成绩 , 一到周末 , 她就跑到州图书馆看各种文摘 , 提升理解力 。 至于英语 , 她遇到一位特别好的英语老师 。 上晚自习时 , 老师把几个底子薄弱的学生叫到一起 , 免费为他们补课 。
2018年 , 余燕恰以568分的成绩考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 成为布腊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
她离家乡越来越远了 , 只有寒暑假时 , 才有时间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小村子 。
在大学时 , 别人问她是哪儿的人 , 余燕恰说“福贡县马吉乡” , 没有人知道;她又说“怒江州” , 外省的人还是不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