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来历及习俗 爸爸一词的由来简介

【父亲节的来历及习俗 爸爸一词的由来简介】导读:岁月匆匆、时光冲淡了那童年的记忆,许多的往事都已模糊不清,所记得的大约是爸爸那并不伟岸的后背、和那精瘦的肩膀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叫着爸爸,但是却不知道爸爸一词是怎么来的呢?父亲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呢?想知道爸爸一词的由来简介,快点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

父亲节的来历及习俗 爸爸一词的由来简介

文章插图
父亲节的来历
父亲节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 。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 。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 。多德长大以后,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 。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 。
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 。州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把节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
父亲节的风俗
一、美国为父母做早餐
在父亲节这一天,凡是父亲已故的美国人都会佩戴一朵白玫瑰,而父亲在世的美国人则佩戴红玫瑰 。在宾夕法尼亚,人们也会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而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佩戴白丁香 。
在美国,父亲节当天早餐一般是由子女们来做,父母可以继续睡觉,不必早起 。由子女们做好早餐拿到床前给父母亲食用 。此外,在美国儿女也会给父亲寄贺卡,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 。
二、日本给父亲念感恩信、搓背
在日本父亲节时,女儿一般会念感谢信给父亲 。她们会和父亲团聚,给父亲送上礼物和祝福 。在日本,不管是已经出嫁的还是待字闺中的女儿,一般要给父亲写一封挚爱和祝福的信,将这封信捧到父亲面前,大声念给父亲听,感谢父亲的生身和养育之恩 。
爸爸一词的由来简介
这个问题早在清末民国时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马来亚大学博士、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宛磊教授多年前曾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 。他告诉采访人员,“爸爸”这个称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外来语与汉语本土词汇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 。
据宛磊考证,“爸”这个字出现较晚,三国时期张揖撰训诂书《广雅·释诂》时方见收录;六朝梁时期,苏州人顾野王撰《玉篇》,对这个字做了简单明了的解释:“父也 。”
为什么会凭空出现“爸”这个字呢?宛磊介绍说,在“爸”字出现之前,对父亲的称谓是“父” 。但汉末魏晋时期,“父”字的书面音和口语音有了分歧,“父”字随书面音继续发展,发展到现在,读成“fù”音;而口语音则由一个新造字来承袭,这个新造字就是“爸”,“爸”的读音发展到现在,读作现在的“bà”音 。
但“爸”这个表示“父亲”的称谓,直到清代都没有得到普及,在众多表示父亲的称谓中,它一直没能脱颖而出 。在留存至今的历代古籍中,它也极少出现 。明末清初的文人张自烈在其撰写的《正字通》中,对“爸”字作出了解释:吴人呼父也 。可见,当时“爸”还只是吴地的方言 。
宛磊告诉采访人员,在“爸”字缓慢发展的同时,大概从唐代开始,一种发音类似“爸爸”、被写作“八八”“巴巴”的称谓进入了中国 。据宛磊介绍,“八八(或巴巴)”原是阿拉伯语,是对男性长者的尊称,放在人名的后面 。例如,阿拉伯文学中有《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其中的“阿里”是主人公的名字,“巴巴”是对这位主人公的尊称,而并不是名字的一部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