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爱让我们变强大,而有些爱却会使我们变虚弱。
策划、撰文 / Cyte
专业支持 / Virosca、小芒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曾在不曾被偏爱的孩子 , 长大后也不容易被偏爱丨如何找回被爱的信心?一文中提到 , 感到自己“被偏爱”是此后的人生中我们相信自己还会被其他人偏爱的底气 , 这也是提升一个人自尊水平、让ta学会自爱的关键因素之一 。
文章发布之后 , 我们收到了不少用户提问:
有的来自一些新手父母:
“请问偏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呢?我怕‘爱过头’ , 宠坏了孩子怎么办?”
有的来自一些恋爱中的人:
“我对另一半百依百顺 , 我这么偏爱ta , 可ta为什么都不知道体谅体谅我?”
看到这样的问题 , 我们觉得大家可能对于溺爱与偏爱还存在一些误解 。 所以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溺爱与偏爱的区别 。
本文图片
看到“溺爱”这个词 , 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大人对孩子宠着、惯着 , 并且从文章开头的提问中 , 我们也发现 , 很多人知道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害的 。
但我发现 , 人们对于浪漫关系中的“溺爱”却很双标 。 比如 , 你可能听说过“真正爱你的人 , 会把你宠成孩子”——彷佛爱情中的“溺爱”就可以被允许、被推崇 。
我们认为 , 不管是在哪一种关系中的溺爱 , 对你们双方和关系都是不利的 。 溺爱是一种恶性的爱(有时它和爱甚至毫无关系) , 而真正良性的爱 , 是“偏爱” 。
我们在这里用“偏爱”这个词 , 是指一个人不因为其他任何原因、仅仅因为对方这个人本身的存在而爱ta(偏爱和纪律并不矛盾 , 这一点我们将在后文详述) 。
那么 , 溺爱和偏爱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溺爱是纵容(overindulgence) , 偏爱是包容 。
来自康科迪亚大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系主任David Bredehoft教授(2003)致力于研究婚姻和家庭中的溺爱行为 , 他发现溺爱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
物质上的(material)——不知道给多少才算“足够(enough)” , 给予太多
关系上的(relational)——为对方做了太多ta本应该自己(学会)做的事情
结构上的(structural)——没有规则/纪律 , 或者即使有规则也形同虚设(不执行规则)
简单来说 , 溺爱就是无节制、无边界、无纪律的纵容 。 这种没有底线的、任对方予取予求的行为 , 在某种程度上也教会了对方怎样对待自己——可以用这些没有底线的方式 。
而偏爱则是包容的 , 包容是有底线、有界限和有原则的 , 也就是说双方也会试探对方能接受的自己的行为方式 , 而让对方知道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 通过哪些方式弥补是可以被原谅的 。
举例来说 , 当对方犯了一个错误 , 比如 , ta打伤了一个陌生人:
溺爱ta的人会说:没关系 , 啥也别说了 , 我帮你摆平 , 给你出气 。
偏爱ta的人会说:打人是不对的 , 你要向对方道歉并为此承担责任 。 但我也想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还是爱你、支持你的 , 我不忍心看你受委屈 。
溺爱是满足自我需要的 , 偏爱是满足对方需要的 。
表面上看 , 溺爱的人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对方需要的 。 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 , 溺爱满足的其实是自身的需求 , 因为溺爱源于无意识的自恋 。
如精神分析学家Karen Horney指出的那样 , 父母溺爱孩子 , 不是因为爱孩子本身的样子 , 而是因为父母在希望和想象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满足自己的梦想和实现那些失落的愿望(Vaknin, 2013) 。
那些不论是溺爱孩子还是伴侣的人 , 因为自恋而未能完全区分“我”和“你” , 所以根本看不到对方真实的、成长的需要 , 而是将对方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 , 给予过度满足 。 可以说 , 无限制地给予对方 , 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开端》众生皆苦!除了小人物让人破防,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
- 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深爱不纠缠,是我赠给你的最后的温柔与疼爱
- 生活听语兮:大声说爱你,喜欢就大胆说出来
- 深圳宝山技工学校│有些事,说出来,那都不是事!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