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个因素是结构性的 , 且是普遍性的 , 对年轻一代的结婚率 , 至少是婚姻的推迟 , 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
澎湃新闻:你在论文中提到“婚姻挤压”现象 , 能否展开说一说?
苗国:“婚姻挤压”是结构性的现象 , 适婚青年男女人口数量相差较大、性别比失衡 , 导致某一性别人口找配偶困难的现象 。 本质上是一个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问题 。
【婚姻|对话|学者苗国:婚姻无法追求最优,警惕婚配困难诱发低生育风险】生育率持续降低、男女性别比结构失衡等因素 , 导致男性存在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 。 女性倾向于匹配比自己更优质的男性 , 男性可以往下兼容 。 结果就是最上层的女性变成剩女了 , 最底层的男性没人看得上 。
“个体化”时代
澎湃新闻:在你的研究中 , 年轻人对婚育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苗国:从学术角度而言 , 有个理论视角叫“时间-年龄-代际”分析 , “年龄”的概念是指人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 。 在人的生命周期里 , 结婚的平均年龄、初婚的平均年龄甚至离婚的平均年龄 , 都是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得到的 。 从数据看 , 特别是中国的大中城市 , 婚姻推迟效应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
除了刚才说的年龄因素 , 还有其他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性因素 。 例如 , 日本持续几十年经济萎靡 , 年轻人没有个体发展希望 , 社会整体也没有经济活力 , 这进一步降低婚配和生育意愿 。
还有重要的“代际”因素 , 比如说70后、80后、90后 , 每10年一代 , 每一代人对于婚姻、家庭、两性关系的理解会有不同 , 甚至可能会有一些颠覆性的认知 。 与父母辈相比 , “30多岁还未结婚”变得日益普遍 , 越来越多“80后”“90后”乃至“00后”把单身视为正常选择 , “个体化”生存时代 , 越来越多年轻人可能认为是否要结婚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
中国现在所处状况和10年、20年前的日本韩国差不多 , 日韩目前的状态是多数年轻人处在同居或者单身状态 , 结婚欲望很低 。 在西方发达国家 , 非婚生育的新生儿数量已经占所有新生儿数量的一半以上 。 东亚国家普遍不接受“非婚生育” , 因此生育水平更低 。
对青年一代 , 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往往意味着更强的个体独立性和摆脱传统婚姻规范的能力 , 快餐式的一次性男女间感情交往就像是购买日用消费品 , 而婚姻好比是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 。 如果婚姻很昂贵 , 那么大家就只能选择“快消品” 。 就像卖不起房可以租房 , 大体一个道理 。
另外 , 婚姻还会有一些新变化 。 有一个重要的国情因素比较特殊 。 80后、90后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代际 , “独生子女的想法和以往多子女家庭的想法就是不太一样” , 主张个性自我和厌恶别人指手画脚的想法已经固化了 。
独生子女会更加自我 , 专业术语叫“个体化” 。 一方面是自我意识上的“个体化” , 但另一方面这种个体意识的独立还依赖于父母的经济资助 。 以前多子女家庭 , 父母的资源是分散给各个孩子的 。 现在则只有一个孩子 , 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一人 , 孩子可以做出一些比较任性的选择 , 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不婚选择就更加宽容(当然也会是某种无奈) 。
婚姻无法追求最优选择
澎湃新闻:在你的研究中 , 男女婚恋观有什么区别?
苗国:我曾经在文章里写过这是“主观定位”的问题 , 现代受教育女性不再简单关心择偶对象的物质条件 , 更看重情感、个性匹配 。 这样会面临一个困局 , 随着年龄增长 , 个体一旦错过了择偶的黄金时期 , 就不再有选择权了 。 优秀的单身异性可能都被匹配完了 , 只能在别人挑剩下的里面挑 , 会越挑越差 。 因为人口队列已经固定了 , 能选择的异性数量和范围都是固定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婚姻|了解三个效应,“拴住”你的老公
- 【家庭关系】三观不和的婚姻应该怎么维系
- 顾佳怡|《张卫国的夏天》:一段婚姻走向终结,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原因
- |“你羡慕郭碧婷的婚姻吗?”向佐被爆料后,评论区答案令人意外
- 婚姻|婚姻好不好,看看这3件事就够了
- “我高价娶亲,失业三个月后,被另一半抛弃”:婚姻,是你的牢笼
- 婚姻好不好,看看这3件事就够了
- 《张卫国的夏天》:一段婚姻走向终结,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原因
- 在中国式的传统婚姻当中 不攀比,不虚荣,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守护好自己的幸福就足够了
- 幸福的婚姻,从了解老婆的埋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