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窦初开的青春|电影《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看雪布尼查大屠杀的真实历史( 二 )


四、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的真实故事
《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电影取材自联合国驻雪布尼查的翻译哈桑努哈诺维奇 (Hasan Nuhanovi?) 的真实故事 , 父母亲和兄弟皆在战争中被杀害的他 , 曾在2007年和2019年出版两本关于“波士尼亚战争”的书籍《Under the UN flag》、《The Last Refuge》 , 而《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导演选择把这位角色改成是一位中年女性 , 也藉由阿依达她作为母亲那种心急如焚的担忧和焦虑 , 使得电影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
我们能在《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片中看见许多阿依达来回奔波的桥段 , 从想尽办法把她被人挡在外面的家人给带进营区 , 到塞尔维亚将军以虚伪的善良假面 , 希望把所有难民带到别处安置时 , 她四处请求联合国的军官、士兵、医生和职员 , 千方百计地试着把她家人留在营区里 , 感受到这份母爱的伟大 。 然而在《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片名与片中给出许多他们能够安全逃脱的期望背后 , 最终结果却是徒劳无功 。
五、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剧情的主题
从《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电影的开场 , 联合国就将“雪布尼查”划分进受保护的安全区 , 口口声声说协助难民 , 将会以空中轰炸来威胁敌军 , 但最后是否有达成他们的承诺?电影原文片名《Quo Vadis Aida》直译为“阿依达你要去哪里?” , 但面对如此绝境 , 她又能去哪里呢?
或许这些隶属于联合国的荷兰士兵都发自内心想为人权尽一份心力 , 但面对上级长官下达听从塞尔维亚将军指挥的命令 , 也依然只能眼睁睁看难民一车车被载走 。 到头来他们又是为什么来到这里?而如果孩子逃到森林里是不是有更高的机会幸免于难?
阿依达说她喜欢孩子 , 战争结束后要回去当老师 , 但让人难过的是 , 《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电影最后她能教出台上一群可爱的学生 , 却无法避免自己孩子在战争中惨遭屠杀的命运 , 也不禁让我怀疑如果联合国没有任何实质权力和作为 。
那他们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尽管在雪布尼查大屠杀发生后 , 维持区域和平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便对塞尔维亚展开轰炸 , 迫使他们投降 , 为“波士尼亚战争”划下句点 , 不过那些已经逝去的人命却永远也无法挽回 。
六、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的导演
曾在 2006 年以《旅行之歌》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的导演洁丝米拉兹巴尼奇 , 说她拍摄《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电影的动机在于经历过类似事件后 , 使她开始思考如果当初有更多人能深入了解这起事件 , 而不是让决定权被某些政客给左右 , 提前採取行动的话 , 那最终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是否就能让这些雪布尼查的难民免于被屠杀的命运?
看着阿依达家人被屠杀时在一旁踢球的孩子 , 以及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 阿依达回到她曾跟家人居住的老家 , 看见在里头生活的一家人 , 《阿依达的救援行动》似乎都藉此展现出在那个时空背景下恶行的稀松平常 , 还有人们在战后对于这起屠杀事件的漠视 , 轻易就将悲剧抛诸脑后的现象 。
七、阿依达的救援行动结局的意涵
这不仅让《阿依达的救援行动》这部电影有着强烈的批判意味 , 也引发观众对于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 并且抚平历史伤痛、化解族群之间对立矛盾的反思 。 或许就像是阿依达想找回家人的骸骨那样 , 我想时隔多年 , 导演在纪念这些受害者的同时 , 也是希望能透过《阿依达的救援行动》让许多年轻人了解他们所不知道 , 或者领导者不让他们知道的这段历史 , 让这些人能够获得重视 , 实现在过去不存在的正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