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简介及人生经历 三国张良简介( 二 )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 。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 。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 。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 。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 。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 。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 。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 。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
张良作为闻名世界的杰出军事家,必有其非同寻常的军事谋略 。脍炙人口的楚汉相争的军事战例,是张良军事谋略在实践中的典型运用 。张良的军事谋略使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为之神往,张良有过军事著作,即《素书》三卷 。
元代刘埙 《隐居通议》第一卷“经史”中记载:“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盖郏县人著书之最古者 。由此得知,张良曾有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军事著作,这是郏县人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 。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 。诸吕用事而盗取之 。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拾取之)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 。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这段记载的内容较详 。汉朝兴盛之后,张良和韩信共同整理兵法,在一百八十二家(《咸丰·清河县志》中的“百八十一家”有误)中取舍选择定着三十五家 。这些军事著作,都在诸吕用事(吕雉临朝称制时吕氏家族掌权用事)时被盗取去了(其时张良早已从赤松子游,无非是害怕张良的威名和学识对吕氏政权造成不利的影响) 。到汉武帝时,军政杨仆搜集拾取纪录整理遗留散失下来的军事著作,还是不能齐全 。到汉成帝时,任宏受命论次兵书 。任宏不辱使命,广采博收,将所收集整理出来的兵书分为四类 。
综上所述,张良、韩信论次兵书,定着三十五家,张良肯定是其中份量很重的一大家 。其兵书篇数也应有许多 。诸吕用事,最忌张良,盗取兵书,意在抹杀张良功绩,张良兵书,应该是损失最重,民间至今还留有吕后派兵追查张良与三千张良墓的传说 。杨仆、任宏,先后收集,张良兵书应当是最为难寻 。“艺文志”之中虽然未明确张良所著兵书名称,但这是郏县人著书最早的记载,足以证明郏县人具有超人的智慧,可为一喜,可为一赞;然而只知有着,未见其文,历史沧桑,令人感慨,可为一惜,可为一叹!
张良死后,过了五百年,时间来到三国之后的晋朝,“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可见张良对自己这部书的慎重,因未遇可传之人,所以只好带进坟墓 。晋朝时,留侯墓盗,可谓不幸,但留侯文章却因此得以传世,亦可谓一幸 。
有人猜测《素书》可能是当年黄石公传给张良的那部兵书,其实史料早已否定了这种说法,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太公兵法》,即《六韬》《三略》 。《史记 。留侯世家》记载的很清楚“(黄石公)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太公兵法》即姜太公所著兵法,即《六韬》《三略》,皆为《武经七书》之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说的很清楚:“……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同为《武经七书》之一,被历代兵家视为经典,《素书》的思想价值得到了历代高度肯定,这一论断也为历代学者所认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