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 NRDS)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 , 多见于早产儿和择期剖宫产新生儿 , 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 。 病理上出现肺透明膜 , 又称肺透明膜病(hyalinemembranedisease , HMD) 。 NRDS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点 。 早产儿NRDS发病率约5%~10% , 胎龄越小 , 发病率越高 , 欧洲NRDS防治指南中指出 , NRDS发病率在出生胎龄28周早产儿为80% , 胎龄24周则高达90% 。 择期剖宫产新生儿NRDS发生率约0.9%~3.7% 。 NRDS是新生儿期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 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 本文从NRDS的体位护理、用氧护理、给药护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 为临床医护人员给与参考意见 。
1.NRDS的体位护理
经国内外文献分析发现 , 优势卧位主要为俯卧位、交替卧位和1/4俯卧位 。 但是不同的体位所改善的结局指标均有所不同 , 包括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呼吸频率、心率等 。 关于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作用效果的研究较少 , 而且还存在分歧 。
2.NRDS的用氧护理
无创呼吸支持的护理
近年来提倡使用无创通气治疗NRDS , 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无创高频通气等 。 给NRDS患儿进行无创呼吸支持辅助呼吸前 , 应先清除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 , 清洁鼻腔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必要时予以吸痰 。 氧疗期间 , 经常检查装置各连接处是否严密、有无漏气 , 每小时观察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数 , 在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的同时 , 还要尽量降低吸入氧浓度 , 以避免氧损伤、氧中毒、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 湿化器内灭菌注射用水要定时补充 , 保持在标准刻度线处 , 以保证吸入气体的加温湿化 , 湿润呼吸道 , 避免鼻黏膜损伤 。
机械通气的护理
对于严重NRDS或无创呼吸支持效果不理想的患儿 , 需要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方式辅助呼吸 。 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气管插管以避免脱管 , 测量并记录置管长度 , 检查接头有无松脱漏气、管道有无扭转受压 。 湿化器内灭菌注射用水至标准刻度线处 , 吸入气体要注意加温湿化 。 每次吸痰前后要确认导管固定位置是否正确 , 听诊呼吸音是否对称 , 预防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文章图片
3.NRDS的给药护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意义 , 目前 ,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物治疗已成为NRDS的常规治疗方法 , 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给药的护理方法 。 总结出的给药护理措施包括:给药前 , 检测患儿生命体征与血氧饱和度 , 气管插管予以插入同时将药物溶解备好 。 用药期间 , 通过气管插管将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 , 使药液均匀分布在患儿肺内;若在给药时患儿的心率或血氧饱和度出现下降 , 应立即停止注药 , 并予以复苏囊加压给氧至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5% , 在患儿恢复生命体征稳定的状态再重新注药 。 用药后仍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 尤其是呼吸参数 。
4.其他护理措施
保暖
维持体温正常对NRDS患儿十分重要 。 2013年、2016年、2019年连续三版关于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共识指南中 , 均建议NRDS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5℃ 。 早产儿复苏时产房温度应在25℃以上 。
喂养支持
保证营养供给 , 对NRDS患儿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 于出生后第1天开始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剂 。 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 , 应在生后第1天开始母乳肠内喂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