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从《都柏林》中回望一座城的“美妙的旧时光”( 二 )


1613年新的海关税法实施之后,都柏林的收入持续增长,贸易地位也得到提升,在土地购买方面,都柏林人投资的规模和地理意义上的范围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而后来因王朝复辟所做的调整方案以、土地分配的复辟运动以及公会地位等变化,无疑对于一部分群体形成巨大的打击,社会架构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
到17世纪中叶,受英国侵占影响,爱尔兰的英语文学发展非常迅猛,都柏林就像是爱尔兰文学作品的天然摇篮,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家开始涌现,其中以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闻名于世的十八世纪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开启了这段文学史的先河,他对于辉格派、反对派等道德败坏的蔑视,尽数体现在作品当中,他作品中的那些“失望、背信、弱势群体遭离弃”等情感元素,也成为渗透在爱尔兰一代人身上的公共话题中的普遍内容 。
迪克森在《都柏林》中这样形容这段时期:
“1688年即光荣革命之后,在伦敦发生权力重组,这在都柏林不同派别身上留下不同的伤痕,他们各自心怀不满,愤愤不平,虽然有时自相矛盾,事实上怨声载道,成为这个世代的重要特点,然而这个时代却最终演变为完全的和平 。”
然而这种“完全和平”的好时光却没有持续太久,进入18世纪20年代之后,都柏林先后经历了严重的信贷危机、洪涝灾害、货币供应问题、以及史无前例的失业阵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都柏林的社会稳定,后来广为人知的“都柏林学会”正是在那个时候应运而生,他们凭借着自信和坚守,活跃成当时都柏林政治风景中的一部分 。
1801年英-爱议会联合之后,对都柏林、乃至整个爱尔兰的政治格局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曾经“不设防的城市”变为动荡不安的“焦虑之城”,城市加工业经济处于被掏空的状态,财富状况急剧下降,局部去工业化让都柏林一度陷入了困境当中,但也为新浪潮的涌现提供了契机 。
这些动荡与争论会在某一时期阻碍城市的发展,但也是阶层演变、城市转变的一个推动力量,跟很多欧洲国家一样,宗教总是国家和城市政治发展中的关键因素,都柏林也是如此,这些阶层互相渗透和影响,促成今日都柏林之形成 。
都柏林|从《都柏林》中回望一座城的“美妙的旧时光”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正如前文所述,都柏林人对于教育的追求和重视程度一直是持之以恒的,哪怕在声色犬马的名利场当中,受教育程度依然是城中构成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彼时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非常不均衡,但总体来看到19世纪早期的时候,都柏林城的识字程度已经非常之高 。
作家在都柏林也是十分受到尊重的,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都柏林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看到文豪们的雕像,文学的发展在都柏林以及整个爱尔兰都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安妮•恩莱特曾说:“在别的城市,聪明人会外出赚钱 。而在都柏林,聪明人则留在家里写作 。”
乔伊斯更曾表示说:“我死时,将把都柏林书写在我的心上 。”
如今充满活力的都柏林让人沉醉,而它那“美妙的旧时光”里所历经的沧桑,也同样意味深长,这些关于都柏林历史、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被迪克森尽数呈现在《都柏林》之中,展开封面,一副趣味盎然又一目了然的都柏林地图更是妙趣横生,让人不忍释卷 。
【都柏林|从《都柏林》中回望一座城的“美妙的旧时光”】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