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姜文、王朔都爱的男人。( 三 )


当众人追捧知识分子时 , 阿城却说 , “知识分子”只是一只可以换来换去的鞋 。
有人这样评价阿城:不管和他有多熟 , 只要你说错一件事 , 他马上就指正你 , 他不给任何人留情面 。 他不会顺着你说的 , 他永远会告诉你一些应该的事情 。
03
编剧阿城的文化底蕴
而当阿城专心做编剧的时候 , 众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文化厚度 。
2000年前后 ,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田壮壮有了翻拍《小城之春》的想法 , 《小城之春》曾被称为百年华语电影的桂冠 , 一旦翻拍 , 极易翻车 。
亲友知道后 , 劝田壮壮放弃翻拍的想法 。 田壮壮转头去问阿城:“你觉得再拍一次《小城之春》行不行?”
阿城没犹豫 , 头一点:“行啊 。 ”
|一个姜文、王朔都爱的男人。
本文图片
《小城之春》剧照
有了阿城的支持 , 田壮壮就不怵了 。 但让他更感动的是 , 阿城问过剧本要求后 , 也没提钱 , 没多久便返给他一稿剧本 。
新版《小城之春》的投资人李少红看到阿城的剧本后 , 直接震惊了:
他的第一稿就给我触动很大 , 那真是只有大师才有的 。 简洁到一句多余的都没有 , 但又给了导演和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 。
剧本完成后 , 阿城又说:“开拍前除了人物造型 , 其他的布景搭建、道具设计全部由我负责 。 ”
阿城先是化身木匠 , 将一处明末的官邸 , 翻修为符合剧情的落魄大户人家;
既而转岗道具设计师 , 带人踏遍苏杭等地 , 凑齐几百件老古董布满整个宅院;
最后又当起了美工 , 开始布景……
田壮壮事后感叹:“阿城在《小城之春》这个圆上咬开了一个口子 , 至于怎么咬的我也不知道 。 ”
后来田壮壮筹备个人第一部纪录片——《吴清源》 , 编剧仍是阿城 。
吴清源是日本棋圣 , 为了拍好整部纪录片 , 田壮壮和阿城一起前往日本 , 拜访吴清源老先生本人 。
在日期间 , 阿城搜刮来吴清源的所有资料:棋评、棋谱、散文、报道等 , 有几百万字之多 。
|一个姜文、王朔都爱的男人。
本文图片
吴清源(右2)
通过这些资料 , 阿城制作了一张吴清源年表 , 细致到吴老先生出生后的每年每月每天 。
在阿城的文字基础上 , 田壮壮则用镜头呈现出吴清源跌宕起伏的一生 。
吴清源老先生本人看了成片后 , 给出一句极为赞赏的短评:“嗯 , 这事儿办得漂亮 。 ”
不同于其他作家和编剧 , 阿城的粉丝多是文化圈、影视圈的大腕儿 , 陈丹青称他是“作家中的作家” , 阿城也是最早涉足影视圈的文人 。
早在1986年 , 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将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芙蓉镇》影视化 , 导演谢晋确定的编剧正是阿城 。
除了电影编剧之外 , 阿城还做过电视剧编剧 , 最终弃笔电视剧一行 。
2003年 , 导演张建亚摩拳擦掌想要拍一部历史正剧 , 无奈请人写了两份剧本都不满意 , 只好求到了阿城这里 。
阿城一听说是历史正剧 , 来了兴趣 , 立马答应 。 展开《资治通鉴》和《全唐书》做参考 , 开始写剧本 。
结果写到40集 , 阿城就投降了:创作这个电视剧我是失败的 , 我不会写电视剧 。
没完没了的对白 , 都是废话 , 这废话我不会写啊 。
然而 , 这部被阿城称为失败的电视剧 , 便是豆瓣评分9.2的《贞观之治》 。
|一个姜文、王朔都爱的男人。
本文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