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周知天下事不识进退总是愚人。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二 )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识进退总是愚人。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文章插图
二、退是进的阶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 , 即使有人明知前面是一道墙 , 还是会撞上去 , 殊不知 , 这时若退一步绕个弯 , 为自己蓄积些能量 , 就会柳暗花明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以退为进的绝妙运用 。诸葛亮先让一步 , 顺从孟获 , 然后再争取主动 , 反守为共 。在七擒七放 , 孟获终于感动了 , 答应诸葛亮誓不再反 。此后蜀国后方安定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 , 必须进退自如 , 因为学会“退”是一种智慧 , 一种宽容 , 一种豁达 。“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识进退总是愚人。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文章插图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识进退总是愚人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7察见渊鱼者不详 , 智料隐匿者有殃 。能周知天下事的人当然算得上是聪明人 , 但不能善用聪明 , 仗着聪明 , 刚愎自用 , 终究逃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而且越是聪明的人 , 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 下场也越惨 。以三国中的两个人举例便可对此一目了然 , 其一便是曹魏阵营中的杨修 , 杨修出身于世代簪缨之族 , 自幼生活殷实 , 但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好学 , 且非常聪明 。因此年纪轻轻就学问很高 , 道德才能样样都好 , 闻名于当时 。他曹操底下做事 , 每一件事都做的非常漂亮 , 就连曹操都自叹不如 。这样的人如果放到现在绝对是个超一流的人才 , 既是高富帅 , 又有真才实学 , 几乎可以说是理想中的男神 。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识进退总是愚人。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文章插图

可惜的是 , 杨修太聪明了 , 以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 , 老把聪明用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 , 其中使他致命的就是他数次帮曹植作弊通过曹操的考验 , 这是最让曹操恼火的地方 。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 。虽说曹操这么做有些狠毒 , 但以杨修的聪明他应该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 他的领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 明知自己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里 , 就更应该收敛才智才是 。第二的例子是与杨修同出于曹魏阵营中的司马懿 , 司马懿起初看不起曹氏 , 因为曹操是宦官之后 , 但彼时东汉政权已经掌握在曹操手中 , 所以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召做了个文学椽 , 一个清水衙门的官职 。曹操自然知道他不是真心服从自己 , 但曹操本着自己用不上 , 也不让人才跑到别人那里去的原则 , 把司马懿强行留在自己这边 。后来曹操渐渐给司马懿分派各种差事 , 担任各种官职 , 司马懿总能很好的处理了各种任务 , 一直都本分的很 , 不留下一点把柄给曹操 。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识进退总是愚人。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文章插图

司马懿深知曹操的为人 , 知道曹操对自己一直有提防之心 。但他没有像杨修那样处处彰显聪明 , 反而谨小慎微的收敛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 并一早投资了曹丕做他的保护伞 , 使得他得以在曹操手下全身 。可惜他的子孙没有保持他的优良传统 , 到最后还是没有藏住 , 篡了曹魏政权 , 使得司马家背负骂名千百年 。当然这与司马懿无关了 。面对同样的老板 , 两个同样聪明的人 , 结局大不相同 , 足以令后人反思了 。现实中工作的我们固然不至于落得和杨修一样的下场 , 但就算是被炒鱿鱼也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 , 还是把聪明收起来的好 。处处显得你比别人聪明 , 除了能逞一时之快 , 又能得到什么?实际上过后一想 , 这样做对自己和他人全无半点好处 。这样的聪明 , 也只是小聪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