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情感簿|《脱口秀4》新人接连冒头,“老将”状况百出:“丑男”路好走?( 二 )


再到《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 , 始终默默地关注着 。
可如今 , 王自健看不到了、池子看不到了、李诞也不表演 , 做起评委、导师了 。
脱口秀的花样越来越多 , 从它本身 , 到以外的事情 。
“表演式”脱口秀、“音乐式”脱口秀、“模仿式”脱口秀、漫才等等等等 。
然后就是炒CP 。 然后红了王雪琴 , 才突然想起来 , 人家和脱口秀没有半毛钱关系 。
还有莫名其妙“勉笠组合” 。
那个曾经会因为“文学”和王建国吵到脸红脖子粗 , 最后红着眼说:我居然会因为这个和“国仔”红过脸 , 太不应该了 。
那个搂着池子、建国 , 喝酒喝到倒在路边 , 然后在节目中大大方方地说:“午夜的马路牙子 , 总要有人躺 。 ”
那个懒到极致 , 却被观众视作“人间清醒” , 微博置顶许久“人间不值得”的李诞 。
似乎 ,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
傅首尔也曾在《奇葩说》上问李诞:我想知道 , 那个表面上看似开心的李诞 , 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灌醉 , 你是真的开心吗?
李诞虽然回答“是真的” , 但那一瞬间的失神 , 还是说明了很多问题 。
好友池子的“危机” , 李诞左右为难 , 看似两不相帮 , 独善其身 , 但李诞也说了:无所谓 , 真得好几个亿......
可能 , 成年人在成长的路上 , 就是要学会权衡利弊 , 然后失去一些东西 , 或是名利 , 或是亲朋挚友 。
李诞在挖掘新人的路上 , 比较努力 。
但真正具备天赋的 , 少之又少 。 像上一季王建国说的:我们每天都要写段子 , 怎么和那种用了一年 , 甚至几年打磨好的一个稿子的新人拼?
这像是一句谶语 , 新人们表演完了积攒的、打磨好的“压箱底”好段子 , 之后就泯然于众了 。
然后 , 许多新人又在不讨喜的路上越走越远 , 却又不自知 。
炫房的、炫学历的、炫外语的、炫舞蹈的 , 还有炫知识渊博 , 而完全不管观众听不听得懂的 。
似乎 , 谁也逃不掉“知识的诅咒” , 就是但凡你知道的 , 就会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知道一样 。
从王自健开始 , 脱口秀的内容 , 就极少没有不贴近生活的 。
大多数的内容 , 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 , 是普通人也能真切体会的 。
以前在看《今晚80后脱口秀》的时候 , 经常听到王自健说他媳妇是练散打的 , 各种怕媳妇 。 当时觉得很搞笑 , 如今回想起来 , “小王爷”是真的有自嘲精神 。
原来他说了无数遍的“挨揍” , 都是真的 。
果然 , 能笑话别人 , 不是本事 , 能笑话自己 , 才是真的“脱口秀精神” 。
那些真正能“红”起来 , 并且“红”了很久的 , 仔细想想 , 其实都是在清汤寡水的生活中 , 学会“苦中作乐”的人 。
大部分人 , 其实对别人成功后的“生活”并不感兴趣 。
感兴趣的 , 是他们成功前的“落魄”;在“落魄”之中如何用另一种视角发现乐趣 , 鼓舞自己;以及后成功的路上有哪些奇闻轶事 。
能把惨兮兮的生活 , 说得荡气回肠 , 令人捧腹大笑的 , 一定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
第三季时 , 一个“既穷又丑”的何广智 , 仅一场 , 就让所有人记住了他 。
他说自己工资1500;说自己从来不打理头发;说自己没用过洗面奶、面膜;说自己在地铁上绞尽脑汁的抢座位 , 还能联想到继承皇位 。
说自己去理发 , 理完之后不好看 , 觉得不能怪理发师;还说去赶场 , 要先坐地铁 , 再骑共享单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