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MR|认知心理学:认知狭隘,终生画地为牢( 二 )


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当做故事听 , 也可以当做真实案例 , 但是这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确确实实能打破那句歇后语 , 买梳子给和尚等于无用的魔咒 。 即便我只卖出去半把梳子 , 也可以说完全突破了“无用”的绝对限制 , 对吧 。 啥意思呢 , 想当然地认为“卖梳子给和尚=无用”的“小程序”自动启动模式被打破了 。
梳子那么是如何打破的呢 , 咱们慢慢分析 。
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归纳性错误呢?这是一个底层归纳是否稳固的问题 。
就比如1+1=2 , 所以1+1+1=3
如果是1+1=3呢(不要反驳我在三维空间1+1=3 , 哈 , 无效 , 只讲数学维度 , 不涵盖宇宙空间维度) , 那么1+1+1=4.5.
【认知心理学MR|认知心理学:认知狭隘,终生画地为牢】因为底层逻辑出现了错误嘛 , 导致最终结果的错误 。 如果一名会计底层算法出现了问题 , 那各种加减乘除以及函数的加权下 , 就会离正确值越来越远 , 这种错误便会被无限放大 。
因为我们以往的思维模式为 , 梳子=头发 , 头发≠和尚 , 顾 , 和尚≠梳子 。
底层逻辑要调整结论 , 必须先调整前提归纳在结论面前 , 所有的认知都是基于假说 , 而这所有的假说的链接点 , 得出我们固有的结论 , 用于诠释周边的一切 。
要推翻一个结论 , 要从上一个结论入手 , 再次辩证上一个环节是否存在“大量归纳假说”的根基性错误 。 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 , 结论自然也不成立 。
但是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忽略或者默认这所有环节中的点皆为真理 , 故定位结论为真理 。 这就是“经验”的谬误 , 即梳子=头发 , 没有归纳到梳子=敬畏 , 或者梳子=积善 。 或者说从梳子的角度来说 , 我刮痧不行吗?如果梳子等于=头发是唯一真理 , 那么 , 你作为梳子销售员就永远无法卖给中医 。 那么这个自认为梳子=头发的真理前提 , 就容易被它“画地为牢” , 导致最终的结果 , 即卖梳子给和尚=无用 。 先抛开梳子与和尚的问题 , 只说自认为梳子与头发的问题 , 凭什么就是唯一真理 , 那是你自认为的而已 , 为什么就没有梳子=刮痧的其他真理 。 只要不是绝对的全面 , 所有的真理都是一种暂时性假说 。 就好像大麻就一定是毒品吗?
硬币的全面性应该如何调整那么 , 如果执意要让梳子=和尚这一目的实现 , 必须转移和尚=头发的视角 , 即不要总盯着和尚的头顶想问题 。
所以 , 我们要拓宽原有的总结归纳 , 开拓格局想问题 。
就像元帅打仗 , 要看地图 , 纵观全局 , 而不是只盯“目前的战斗区域” 。
你要像一名狙击手 , 站在高于寺院的位置作为制高点 , 观察寺院的人员窜动 , 然后通过所有环节找突破口 , 而不是只盯在“和尚的头顶” 。
邓艾是如何攻破蜀国的 , 还记得吗?如果通过蜀道去攻打蜀国 , 估计还没到蜀国 , 魏兵就先摔死一半了 。
这就是归纳完善导致思维的魔力 。 就像手电筒 , 一旦打开 , 照亮的面积也会加大 。
一旦思维打开 , 我既能把梳子卖出去 , 我也照样能把洗发液卖给和尚 , 也能把护发素卖给和尚 。 当然前提是你要找那些可以供“施主”住宿的寺院 。
格局视角感悟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愚笨至极的 , 但也会是应聘者甲的缩影 。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埋怨婚姻 , 但是如果男女对调 , 你可能会变成对方 。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埋怨工作 , 但是如果雇佣甲乙方对调 , 你可能也会也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老板 。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埋怨生活 , 但是如果你和高质量生活的人对调 , 你品尝的可能是另一番甘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