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的组词 冈的组词是什么( 二 )


这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天容易黑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
第二部分(5——7):写武松上了景阳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仍决定继续上冈 。
(8)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chǎng)开,踉(liàng)踉跄(qiàng)跄,奔过乱树林来 。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
(9)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cuān)下来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kuà)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pī)雳(lì),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
(10)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xiè)了一半 。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dōu)兜回来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lún)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只听见一声响,簌(sù)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 。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
(11)那只大虫咆(páo)哮(xiào)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 。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 。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jiū)住,按下地去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chuí)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bèng)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chuǎn)气 。
武松放了手,去树边找那条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虫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虫气儿都没了,才丢开哨棒 。武松心里想道∶“我就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 。”就血泊里用双手来提,哪里提得动!原来武松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sū)软了 。
第三部分(8——12)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zhān)笠(lì)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 。
第四部分(13)写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
本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题目为后人所加 。
1、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 。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写的一部章回小说 。它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 。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起义和失败的全过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