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这个「流氓」,曾在影视圈呼风唤雨。( 三 )


可以说,王朔开了在世作家出文集的先河 。
但王朔更牛的,在于他前瞻的市场嗅觉,他拒绝过去的稿费制,提出实行版税付酬制 。
之前出书,作家只拿固定稿费,卖多少和作家没关系 。王朔这次要求按印数拿钱,卖一本就得给他一份钱 。
在王朔巨大的市场价值加持之下,华艺同意了这种付酬方式 。
《王朔文集》之后,中国出版社的市场化出版理念逐步确立,版税制也沿袭下来 。客观上,王朔帮所有中国作家涨了工资 。
靠着摸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王朔借市场的东风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事实却证明,他的下一站,风头更盛 。
0 3
编剧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说到八九十年代最接地气的大众文化,王朔就是记忆图腾 。
1988年,王朔三十而立,文化圈群星璀璨 。
莫言33岁,《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贾平凹36岁, 凭借《浮躁》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路遥39岁,凭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但群雄并起的1988年,被称为王朔年 。
他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橡皮人》不约而同被搬上荧幕 。
王朔|这个「流氓」,曾在影视圈呼风唤雨。
文章图片
《顽主》中,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三人在北京开了一家“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 。
《顽主》上映后,一个安热水器的师傅在王朔的朋友家干活儿,没干一会儿就开始犯困,说是因为昨天看了个夜场电影,叫《顽主》 。
“这片子怪了,不关灯也不上床,但真他妈过瘾,写这片子的师傅准跟我们这样的人一块混过 。今后只要是这位王师傅写的电影,我非看不可 。”
由《橡皮人》改编 的《大喘气》上映时,王朔对铁瓷儿叶京说:“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蹚 。”
王朔|这个「流氓」,曾在影视圈呼风唤雨。
文章图片
《大喘气》的故事背景是广州和汕头,男主角丁健是一名买卖黑市生意的老手,可是在跟香港客进行一宗电视机的交易时,却碰到了真正的黑道人物老林对他黑吃黑 。
1989年初,马未都、王朔、莫言、刘震云、史铁生等在北京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开始市场化生产、出售影视作品 。
王朔是“海马”的法人兼董事长,带领一批中青年作家进军影视界 。
自此,文艺和商业搭上了线,编剧开始职业化甚至商业化,王朔功不可没 。
正是这个时候,还是小美工的冯小刚,结识了王朔,开启了半恭维半偷师的人生新篇章 。
“海马影视创作室”开门见春,王朔等人在1900年推出《渴望》,1992年推出《编辑部的故事》,王朔一度成为销售量、票房和收视率的保证 。
到了1992年底,刚刚起步的导演英达想做一个家庭喜剧,也找王朔商量,二人一来二去便聊出了架构,最后王朔将剧名定为《我爱我家》 。
同时,王朔的《动物凶猛》被姜文翻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承载了一代人对美好青春的想象 。
当时风头正盛的王朔,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客串了一把黑帮大佬 。一群大院子弟拿着板儿砖、铁锹、土枪打群架 。可他一出现,一句“五洲震荡和为贵”,轻松摆平 。
王朔|这个「流氓」,曾在影视圈呼风唤雨。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