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或许你只是被这些词给困住了( 二 )


身于标签中 , 并用自己的想法、行为模式、情绪反应去证明这个标签 。
标签:或许你只是被这些词给困住了
文章图片
给关系贴标签
康德曾说过“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 , 才会变得有意义 。 ”
当我们在建立一段新的关系的时候 , 难免会对这段关系有困惑 , 所以我们会从先前的经验中取经 , 来尝试定义这段新关系 , 也就是去给这段关系贴标签 。
这个标签 , 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关系中的困惑 , 看到彼此在这段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 影响着关系的发展 。
近几年来 , 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关注越来越多 , 也了解了什么会影响亲密关系 , 清楚自己及对方各自的依恋类型 。
诚然 , 了解彼此在这段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 彼此的依恋类型确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去明白关系中的一些冲突的形成原因 , 找出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但如果给关系定型了 , 忽略了彼此关系的发展性 , 双方的可能性 , 未免过于照本宣科 , 刻板了 。
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现在的恋爱经历:
最近在跟男友闹分手 。
我觉得我男朋友是回避型依恋的人 , 每次发消息给他都要好久才回 , 回也是常常在深夜回 , 那个时间段谁还会在看手机;
周末约他出来也说工作忙 , 只能一起吃个晚饭 。 我是个有点焦虑型依恋的人 , 他这样子真的很难给我安全感 , 我想粘他 , 却总被他推开 。
唉 , 像我这样的焦虑型依恋人格真的很难跟这些回避型依恋的人交往 。
唉 , 分手就分手吧 , 反正我们这样的依恋类型都很难谈恋爱的 。
不清楚这位网友的男友是否真的像她描述的一样 , 还是另有隐言 。
但我们可以看到 , 在她的描述中 , 她频繁地提及自己及男友的依恋类型 , 仿佛他们恋情的不顺 , 是因为彼此的依恋类型 , 自己无力改变 。
让人感觉他们的关系 , 像是被彼此的依恋类型困住了 。
把男友完全定义为回避型依恋 , 自己定义为焦虑型依恋 , 彼此再也无法从这些标签中翻身 , 而他们的关系好像注定要结束 。
去给伴侣、关系贴标签后 , 便容易在相处时 , 不断地寻找证据来证明:看 , TA就是这种人一点也没错 。
对于彼此的关系 , 也局限在定下的标签 , 认定为死局 , 不去考虑探索更多可能性 。
标签:或许你只是被这些词给困住了
文章图片
标签是单面的 , 人是多面的
标签化后 , 自己好像就只有这一面 , 而看不到自己的其他方面 。
说自己是回避依恋型人格 , 便只看到自己在关系中的疏离冷漠 , 却忽略了自己曾想要靠近某人的时刻 , 忽略了曾在关系中有过的美好体验 。
单面的自己 , 不是完整的自己:
我们可以有“咸鱼”的一面 , 也可以有新时代新青年的一面;
我们可以有“社恐”的一面 , 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当个“社牛”;
我们可以是回避依恋 , 也可以在关系中渴望爱;
我们可以是对外界高敏感 , 也可以同时很从容豁达;
……
“贴标签” , 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了 , 其实是很危险的 。
它会让我们失去对自己的好奇心 , 无法看到内在的矛盾、复杂和多样 。
而正是这些不同、看似冲突的部分 , 才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自己 。
“人 , 永远不要对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
因为我们的一生 , 本就是不断构建和整合自我的一生 。
END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 , 转载时请标明出处 , 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 , 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