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荷谱计算公式 载荷谱系数(13)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8.3.4 计算非直接承受风荷载的围护构件风荷载时,局部体型系数μs1可按构件的从属面积折减,折减系数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当从属面积不大于1m2时,折减系数取1.0;
2 当从属面积大于或等于25m2时,对墙面折减系数取0.8,对局部体型系数绝对值大于1.0的屋面区域折减系数取0.6,对其他屋面区域折减系数取1.0;
3 当从属面积大于1m2小于25m2时,墙面和绝对值大于1.0的屋面局部体型系数可采用对数插值,即按下式计算局部体型系数:

载荷谱计算公式 载荷谱系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8.3.5 计算围护构件风荷载时,建筑物内部压力的局部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封闭式建筑物,按其外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2 仅一面墙有主导洞口的建筑物,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开洞率大于0.02且小于或等于0.10时,取0.4μs1;
2)当开洞率大于0.10且小于或等于0.30时,取0.6μs1;
3)当开洞率大于0.30时,取0.8μs1 。
3 其他情况,应按开放式建筑物的μs1取值 。
注:1 主导洞门的开洞率是指单个主导洞口面积与该墙面全部面积之比;
2 μs1应取主导洞口对应位置的值 。
8.3.6 建筑结构的风洞试验,其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
8.4 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
8.4.1 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顺风向风振响应计算应按结构随机振动理论进行 。对于符合本规范第8.4.3条规定的结构,可采用风振系数法计算其顺风向风荷载 。
注:1 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按结构动力学计算;近似的基本自振周期T1可按附录F计算;
2 高层建筑顺风向风振加速度可按本规范附录J计算 。
8.4.2 对于风敏感的或跨度大于36m的柔性屋盖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风振的影响 。屋盖结构的风振响应,宜依据风洞试验结果按随机振动理论计算确定 。
8.4.3 对于一般竖向悬臂型结构,例如高层建筑和构架、塔架、烟囱等高耸结构,均可仅考虑结构第一振型的影响,结构的顺风向风荷载可按公式(8.1.1-1)计算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βz可按下式计算:
载荷谱计算公式 载荷谱系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8.4.3]
式中 g——峰值因子,可取2.5;
I10——为10m高度处的湍流强度,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度,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
R——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B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
8.4.4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载荷谱计算公式 载荷谱系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式中 f1——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
kw——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A类、B类、C类、D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1.28、1.0、0.54和0.26;
ζ1——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对其它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