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早已在生活中学会了三种本领,活得淡定从容

人的一生 , 注定要经历很多 。
有开怀大笑 , 有茫然懵懂 , 有自信满满 , 有挫折失败……但无论怎样 ,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段过往都弥足珍贵 。
伤心也好 , 难过也罢 。 生命的意义源于内心的丰盈 , 生活的美好源于智慧 。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 但是真正的智者 , 早已学会了三种本领 , 活得淡定从容 。
真正的智者,早已在生活中学会了三种本领,活得淡定从容
文章图片
01
学会了看得开 。
苏轼年轻的时候 , 才华横溢 , 名满京师 , 谁都不放在眼里 。
他和上司陈公弼性格不合 , 俩人水火不相容 。
工作上 , 意见不同时 , 苏轼便据理力争 , 一点也不肯退让 。
别人叫苏轼“苏贤良” , 陈公弼听见后 , 大怒 , “小小一个签判 , 也敢妄称什么贤良!” , 苏轼不服 , 和上司大吵一架 。
陈公弼有意挫苏轼的锐气 , 把他写的公文批得一无是处 , 改得面目全非 , 这让以文章自负的苏轼非常难以忍受 , 闹得要罢工 。
陈公弼架子大 , 有人拜见他 , 等很久也不出来接见 , 等的人甚至打起了瞌睡 , 苏轼心生不平 , 做一首假寐诗 , 讽刺他 。
陈公弼开会 , 苏轼赌气不去参加 , 被陈公弼罚了俸 。 后来陈公弼建了一座凌虚台 , 请他作记 , 苏轼借古讽今 , 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 把陈公弼奚落了一番 。
很多年后 ,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 , 被关进大牢 , 与死亡擦肩而过 , 之后又屡遭贬谪 , 他再也没有年轻时的锋芒毕露 , 不可一世 。
当年的锐气已被生活磨平 , 被生活重锤之后的苏轼 , 内心慢慢变得豁达而谦和 。
真正的智者,早已在生活中学会了三种本领,活得淡定从容
文章图片
少年的意气用事 , 早已烟消云散 。
当年那些让他着急恼火的事 , 如今毫不在意 。
他已不必证明自己 , 他接受了自己农夫的身份 , 在家附近东边的坡上 , 开了一片荒地 , 割草种田 , 并自号“苏东坡” 。
路上有醉汉撞了他 , 骂骂咧咧地走了 。 他不恼不怒 , 淡然一笑 。
他对着自己的画像 , 自题小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 , 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
历经磨难后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会当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的苏轼 , 不再是那个一言不合 , 立马开撕的苏轼 , 而是那个“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东坡了 。
当年那些让他着急恼火的事 , 如今毫不在意了;当年那些非要较真分出是非对错的事 , 如今毫不计较了 。
历经波澜后的苏东坡 , 变得豁达而谦和 , 对世事看得开了 , 看得淡了 。
拿得起 , 放得下 , 人生才能愉愉快快 , 生活才能轻轻松松 。
拿得起 , 就要抗得住 , 放得下 , 就需看得开 。
真正的智者,早已在生活中学会了三种本领,活得淡定从容
文章图片
拥有时 , 要好好珍惜;失去时 , 要坦然面对 。
遇事看得开 , 不深陷于人性的泥淖 , 不执着于渐远的关系 , 不纠结于一些无法挽回的事实 , 才是给自己最好的出路 。
古代 , 有一个人背着瓦罐向前走 , 可走着走着 , 瓦罐不慎掉了下来 , 结果碎了一地 。 然而 , 更出人意料的是 , 行路人仍若无其事的继续往前走 , 脸上也始终没有露出任何难过或惋惜的情绪 。
对此 , 他身后的路人不禁心生好奇 , 于是追上前去问那行路人:“为什么你的瓦罐摔碎了 , 却看也不看 , 就继续走路?”
那人回答:“既然瓦罐已经碎了 , 再看又能改变什么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