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先看到自己的需要,再满足自己。”来听听来访者的故事( 三 )


就这样 , 咨询又恢复了 , 她也终于想清楚了更换咨询室对自己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不仅在于距离远、花时间 , 也不仅在于咨询师说话不算数;关键是 , 之前已经讲了太多故事 , 花了很大力气 , 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 她没有耐心和精力对另一个人再说一遍了 。这造成了咨询师可以换咨询室 , 她却没办法换咨询师的窘境 , 于是跟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就显得不那么公平和对等了——一年半的时间 , 来来回回 , 辛苦试探 , 是试探咨询师的涵容度 , 也是试探自己内在的坚韧度;如今 , 她终于清晰完整地表达出了更换咨询室对内心的扰动和影响 , 也积聚了更多力量 , 去继续直面自己的相关议题 。
这个坎儿总算过来了 , 她后来想 , 换了咨询室 , 其他来访会不会跟自己一样 , 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嗯 , 也许来访们的情绪和想法各不相同 ,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 不是么 。
她先是恢复了视频咨询 , 很快又恢复了面询 , 渐渐稳定了下来 。这样有规律地工作了一段日子 , 她发现自己好像可以悟到一些东西了 。最明显的一次是有天晚上 , 可能因为前一天刚做完咨询 , 大脑深处的某个部分似乎依然在后台运转着 , 她一时无眠 。辗转反侧间 , 有个念头倏地冒了出来 , 她眼前一亮 。这就好比是 , 反复转动着的钥匙终于打开了老旧的铁锁 , 发出清脆的“咔嚓”声 , 她解锁了自己一些已经重复多次却浑然不觉的东西 , 莫非这就是所谓的信念或者强迫性重复——老实说 , 这是一种复杂和别样的成就感 。
像是熬过了一个山谷 , 她终于重新把自己稳在了每周一次面询的状态 。后来咨询师再次搬了新的咨询室 , 她倒是内心毫无波澜了 。虽然有时仍会不受控地稍微迟到几分钟 , 不过内在观察和反思的那部分自我增强了不少 , 她明白这可能是因为咨询触及了一些艰难的话题 。她曾经在咨询中报过两个梦 , 跟咨询师一起解读了其中一个 , 另一个已经搁置半年了;她提起过两次 , 咨询师提起过一次 , 两个人都记着那个梦 , 但也都很有默契地遵循着既有的步调 , 等待时机成熟再做处理 。她思量着 , 那个梦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她领悟到的东西从何而来 。
“是什么”基本解决 , “为什么”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可以想见 , 这一步也许会更有挑战 , 不过眼下的她已与过往不同 , 稳定了许多——有咨询师的支持作后盾 , 也能够对推进的节奏自主掌控 , 所以她并不慌张 。如今咨询师在她眼里早已不是默然毫无生气的树洞 , 她半打趣半认真地把咨询师比作月亮 , 温柔、舒爽、清冷 , 没有耀眼的光华 , 先声夺人 , 却也不会太过刺目 , 将人灼伤 。
另一方面 , 虽然还答不出“为什么” , 她已经在着手尝试“怎么办” 。她感到自己觉察的触角开始敏锐起来 , 重复不再是无意识的 , 而是可以被觉知的;自己思路与情绪的细微变化也是可以去捕捉的 。慢慢地 , 她开始主动在生活中寻找改变的契机 , 试图扭转僵化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 探索和争取全新的关系体验的机会 。对此 , 咨询师的评论是“咨询师不是要完全满足来访的需要 , 而是让来访看到自己的需要 , 然后来访自己会想办法满足 。”她得意地把这句话理解为对自己的行动力和自我效能感的褒扬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