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未晚|“社会认同原则”对生活的影响力


归来未晚|“社会认同原则”对生活的影响力
文章图片
归来未晚|“社会认同原则”对生活的影响力
文章图片

为什么我们购物时都会首选销量、评分高的 , 选择就餐时同样是排的队越长对我们吸引力就越大 。 当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为什么接连跳了十多个 , 早些年为何会频繁出现持刀伤害小学生事件?又为什么在自愿捐款的时候 , 如果没人带头就会很少有人愿意捐 , 但是当有人带头后多数人就会行动起来 。 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和尚挑水喝 , 两个和尚抬水喝 ,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多元无知效应等?
像以上这类型的问题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遇到 ,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一倾向 , 《影响力》作者给了我们答案 , 我们多数人都会受“社会认同”这一原则所左右 。 当我们对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无法自己做出判断的事物时 , 我们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 我们相信只要跟着别人做总错不了 。 所以才会产生看销量看评价 , 看排队的长短来做选择 。 这样做本来是很理智明确的做法 , 毕竟在我们的观念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 , 这样一来 , 那些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就能愚弄我们 。
就像我们网购 , 会选择评价好销量高的 , 商家抓住这一点 , 就会拼命地刷销量刷好评 , 或者是花钱买排名等手段 ,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明明看到商品评价那么高 , 为啥到手了却失望透顶 。 当一个商品最大的成本花在了推广和刷单上 , 那么显然在商品质量成本上就会大打折扣 , 我们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就会很难了 。 很多餐饮店也是 , 为了排队有雇托的 , 有座位故意不让人入座的 , 目的就是让别人看见门口有人排队来招揽更多的顾客 。
在生活方面上就算我们上当受骗影响都还能接受 , 这一现象的另一可怕之处在于对同类群体的负面事件也会产生社会认同从而进行模仿 。 就像当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 , 就是因为当第一个人做出决定后 , 和他同样失落痛苦的人知道了就会做出模仿 , 既然他能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结束痛苦 , 我和他遭遇也相差无几 , 也许比他还更糟糕 , 那就选择同样的方式吧 。 早些年的持刀伤害小学生事件也是同样的原因 , 当有相同报复心的群体看到别人报复之后 , 同样就会坚定他的想法而做出同样的行动 , 这样的行为也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牺牲 , 所以对一些残暴的信息进行封锁是有一定益处的 。 但是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 要封闭信息已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 要如何在开放的世界里 , 做好积极向上的信息传播 , 是大家都必须参与建设和讨论的难题 , 不是靠某一简单的规则就能改变的 , 前面的路还任重而道远 。
多元无知效应 , 也就是和尚挑水喝效应在生活中就更是普遍了 , 当只有一个和尚时 , 没有参考没有对比 , 要喝水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 两个人时也不是问题 , 彼此共同出力就行 , 但是当三个人或者是三人以上时 , 人就会看别人的行动行事 , 对方不去我也就不去 , 大家都这样想 , 也就没人迈开第一步 , 这样僵持下去如果没有主持的安排 , 虽然渴死不至于 , 但散伙是一定的 。
在地铁公交上让座位也是同样的原理 , 如果一排座位只坐了一位年轻人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得到让座 , 当一排座位都坐的是年轻人 , 得到让位的几率反而会更低 , 不少人会想反正我不让也会有其他人让 , 就这样后面的人又会想他前面的人都没让自己凭什么让 , 就这样彼此就都理所当然地坐着了 。 这并不是现在的人们变得冷漠了 , 而是因为现在城市化的人口太过于密集 , 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识度太低 , 别看地铁人挤人 , 但在这成千上万人里面 , 我们熟识的人一个也没有 , 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看旁人怎么做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 人人都这样想 ,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