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朋友圈 , 删朋友圈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 ,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很多不太相干的人 , 连楼下送水的大爷和理发店的tony老师都有你的微信 , 朋友圈太多的人与人之间 , 只不过点头之交 , 甚至见都没见过 , 或者也就说过一句话 , 说完也忘了删掉 , 就留在了几百几千人的通讯录里 , 找也找不见 , 但是你发的所有的内容都会被他们看见 。
【“三天可见”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原因太复杂】加的人越来越多 , 但真正交心的朋友却没有几个 , 所以很多人发朋友圈的频率却越来越少 。每条朋友圈你都要想很久 , 能不能发 , 适不适合 , 慢慢的都不太想发了 。如果屏蔽又会让对方很难堪 , 所以三天可见 , 半年可见就成了两全其美的方法 。
虽然每个人屏蔽朋友圈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理由 , 但是这种只能看三天、半年的感觉也许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
朋友圈三天可见就好像你同意我去你家做客 , 但正当我兴高采烈地进门时 , 你却站在门口冷冰冰地嘱咐我“除了客厅别的地方都不能进” , 你明白这种忽然被推开的距离感吗?
假设一下 , 如果人人点开头像都是一片“朋友圈不可见”“仅展示三天朋友圈”你已经压根找不到他了 , 到了那时候 , 你会真心感慨 , 真的好怀念朋友圈那些放飞自我的时代 。
文章插图
“三天可见”体现了网络社交“分寸感”当年人们离开QQ选择了微信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微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纯粹的熟人社交场景 , 而不是像微博那样更加开放的场所 。
但现在微信成了几乎所有社交的起点 , 关系链的扩展和复杂程度的增加都在让用户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交对象;同时微信也在逐渐扮演人们生活中主要信息的渠道之一 , 人们习惯于从微信中去了解一个人 , 去查阅一个人的过往和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 。因此 , 微信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能力在随着微信的增长而衰减 。
现实世界中你都不希望别人随意查你的档案 , 显然也没有人愿意在互联网上完完全全暴露自我 。最重要的是 , 绝大部分人又很难精准地把握这个“度”——发什么东西?能给谁看?可以看多久?这些不确定的复杂问题 , 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用户发朋友圈之前踌躇许久 , 然后一堆设置、分组;要不就是所有人觉得复杂麻烦 , 干脆朋友圈发得越来越少 , 造成这个功能生态的崩塌 。
这时候 , 再看微信推出“三天可见”功能以及引发的连锁反应 , 反而觉得是个自我修正 。所以吐槽不如仔细研究下这背后的隐藏逻辑 , 这里面有社交产品的宿命 , 有微信自己的困扰 , 更重要的是 , 也有新产品的机会 。
不必在乎是不是“三天”对于朋友圈仅展示三天这个功能 , 大家的态度始终分为两个阵营 。赞同的表示有些很早的动态确实不想被现在的好友看到 , 删起来又很累 。反对的则认为朋友就该坦诚相见 , 仅展示三天是什么意思 。其实 , 我倒觉得时过境迁之后朋友圈的内容就不再有意义 ,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的分享是朋友圈最大作用 。三天可见倒也无妨 。首先 , 一条朋友圈的寿命大概从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不等 , 一天都撑不过更不用三天 。你发布的半小时之内会心急的去看看谁给你评论给你点赞 , 发布一小时后 , 你不那么频繁去看了 , 一天之后 , 你更不会想起去看看谁的赞 。三天之后 , 你甚至忘了当时的文字和心境 。所以会觉得真正关注你的人一天内就会看到你的朋友圈 , 何况是三天 , 其次 , 这是一种保护自己隐私的做法 。虽然 , 朋友圈现在不仅是朋友圈 , 更多的是只有微商 , 工作伙伴 , 一面之缘的人……很多很多称不上朋友的朋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421是什么梗
- 曹森是什么梗
- 灰指甲 屈臣氏里的“良心水乳”,导购基本不推荐,却纷纷自留,孕妈可用
- “老不起”的60后,逼自己在退休前做好这6点,打破晚年困局
- 周淑怡连麦,被沫子暴击,沫子:我玩儿过的“男主播”太多了
- 00后坦言:“不给一分钱彩礼,照样娶媳妇”被十几万人唾骂
- |周淑怡连麦,被沫子暴击,沫子:我玩儿过的“男主播”太多了
- 海草海草是什么梗
- 太烧了是什么梗
- 高高|人过五十,对这些人“自私冷漠”一点,为老年的安稳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