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没人能让你不快乐,除了你自己

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 明明过得并不差 , 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 那个一颗棒棒糖就可以快乐半天的日子 , 早已远去 , 人也变得不再生猛 。 正如王小波所说的那样 ,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 人一天天老下去 , 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 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 ”不快乐 , 甚至还有点抑郁的我们 , 又该何去何从呢?也许是因为“吸引力法则” , 有缘遇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 让我豁然开朗 , 似乎自己所遭遇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 没有什么大不了 。 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 说一只蛤蟆先生不知为何突然抑郁了 , 日子过得了无生趣 , 朋友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 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 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10次面谈内容 , 颇有趣味 , 却意味深远 。 其中 , 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我们处在什么状态 , 怎样窥探童年寻求答案等内容 。 原来 , 我们生活中的人基本上都处在这三种状态下:l儿童状态:只会责怪他人 , 不愿承担责任l父母状态: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批判他人与自我批判l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 , 合理计划、考虑、决定、行动很多成年人都处在“儿童状态” , 面对困难和麻烦 , 总是不自觉像一个孩子一样 , 不想去主动承担责任 。 说到底 , 儿童自我状态就是指依旧还残留着童年的痕迹 , 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
抑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没人能让你不快乐,除了你自己
文章图片
而父母状态 , 则是指代我们表现得像父母一样 , 基本上都在挑剔和教育别人 , 准确来说 , 就像是一个法官一样 , 去控诉别人以及给他们定罪 , 当然处在父母状态的人可能严格要求自己 , 进行自我批判 , 甚至谴责自己 。 而 , 抑郁了的蛤蟆先生 , 正是处在“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 。 譬如 , 他对父母的怨恨和怒气 , 没有得到释放 , 总会不自觉对亲朋好友以及自己怄气 , 不断地谴责他人和自己 , 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以及未来 。 而成人状态则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平和状态 , 能够很好地应对他人的评价与建议 ,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 也懂得权和利弊后作出选择 , 并能够勇于承担后果 。 原来 , 焦虑和抑郁并不可怕 , 这正是给予我们审视与蜕变的机会 。 如果你愿意改变 , 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以及困难 , 你就得主动引导自己处于成人状态 , 给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意义 , 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
抑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没人能让你不快乐,除了你自己
文章图片
每次翻阅《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总不自觉想起自己、父母以及种种不愉快的往事 。 其实 , 我们很多人就像蛤蟆先生一样 , 按照小时候学会“顺从”父母那一套方式来对待身边的人 。 说白了 , 我们都是以自己被爱的方式去爱别人 , 却不知道这是不是对方真正想要的东西 。 有时候 , 我们对待父母总有些纠结的情绪在作怪 , 我们爱自己父母 , 却也怨恨着他们 。 小的时候 , 我们很无助 , 无处可逃 , 唯一能做就是去适应父母每一次喜怒哀乐 。 父母养育我们成长 , 却有时候正是我们痛苦的源泉 。 长大后的我们试图等待父母的那一声道歉 , 而父母却跟我们讲道德 , 要听话与孝顺 , 似乎那些受过的伤害从未发生过一样 。 对此 , 我们又能怎么样?把这一切归咎于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过错 , 我们就能解脱了吗?不能 , 准确来说永远不能 。 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的事情释怀 , 去拥抱那么曾经无助和孤独的自己 , 大步往前走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都有“自证预言”的行为 。 “所谓自证预言是指 ,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 , 就会在岁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 这些态度和观点 , 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 从那以后 , 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 , 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 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 , 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 ”简单来说 , 就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 痛苦和折磨不过是我们自找的 。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 , 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我们一切的不幸与痛苦都是自找的 , 不过是我们潜意识的自证预言 , 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重构我们曾经受过的伤害与痛苦 。 “亲爱的 , 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我们已经不是曾经弱小无助的孩子 , 我们变得更强了 , 更有能力去改变处境 , 更重要的是有力量去改变我们自己 。 嗯 , 尝试从今天开始发自内心去改变吧 , 也许你就会好起来 , 找到真正的快乐 。 这个“认知觉醒”与“自我治愈”的过程 , 也许会很漫长 , 但很值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