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 。 在人前总是笑容满面 , 可回到家里就是另一副样子 。 对着自己的家人 , 将在外面受到的委屈和不甘都回到家中发泄 。
造谣一张嘴 , 辟谣跑断腿 , 在谣言传递的链条上 , 很少有志者 , 他们更像是一个复读机或者传声筒 , 将别人重复一下 , 再传递给别人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文章图片
有些“才华”的人 , 可能还会自我发挥一些 , 其他人则是原封不动 , 照搬着传递一下 , 一遍遍 , 不厌其烦 。 如果有这样的精力去搞事业想必早就发家致富了 。
而像谣言的传递一样 , 看似无形其实对人的影响和伤害却是有形的 。 类似的还有负面情绪的传递 。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便是如此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文章图片
一位父亲在单位被领导无缘无故地批评 , 回到家中他与妻子大吵了一架 , 妻子十分生气 , 对着在沙发上玩耍的孩子 , 就是一顿大骂 。 孩子也十分生气 , 狠狠踢开了旁边打滚的猫 。 猫跑到了外面的街上 。
踢猫效应即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 , 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文章图片
"踢猫效应" , 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 , 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
在这个链条上 , 每一个人都成为负面情绪的传递者 , 直到遇到最弱小的一个 , 没有办法再将这样的情绪传递出去 , 却承受着最严重的伤害 。
不明缘由 , 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足以摧毁一个人 。
如果说生气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那么这种负面情绪的传递就是惩罚自己的同时 , 还要去惩罚别人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文章图片
一、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 不要觉得家人就该承受自己的怒气 。
而更可悲的是 , 很多人对外人不了解 , 不敢轻易对人发泄怒气 , 而是回到家中 , 对着爱自己和包容自己的人发脾气 。
很多时候 , 我们都会留意自己在外的形象 , 在人前保持着自己最好的一面 , 却将最差的一面留给了家人 。
在传统的文化中 , 更加在意自己对外的形象 , 送礼要送好的 , 自家人吃的则是差一些的 。 对外人讲话和颜悦色 , 对家人则不注意语气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文章图片
好友琪琪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 , 可是每次听到她给父母打电话 , 声音会很大 , 而且语气也不是很好 , 还曾摔过电话 。
这令周围的朋友有些惊讶 , 后来在同她说起的时候 , 她惊觉 , 因为这完全是没有意识地 。
有一种强盗逻辑是 , 正因为是家人 , 可以互相包容 , 所以才不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 可是 , 这难道就意味着可以对家人随意发泄自己的怒气么?
那些家暴者大概就是这样的想法 , 觉得是家人 , 所以无所谓 , 想打就打 , 想骂就骂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
文章图片
二、别刻意寻找比自己弱的人去发泄自己的怒气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踢猫效应”:别把负面情绪习惯性带回家】曾经在商场见过这样的奇葩 。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性 , 曾经是某部门的经理 , 但是因为业务调整 , 她的部门被合并了 , 她被劝退了 , 谈话中全是领导对她过去工作的不满 , 甚至责骂她这个部门消失就是因为她管理不善 , 她气愤想要反驳 , 却被前同事们请了出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