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时候的李诞 , 承受的更多还是骂声 。 大伙儿多半觉得他没礼貌、没责任感 , 净给前辈和小伙伴添麻烦 。 觉得李诞可爱好玩的当然有 , 但多数人还是把自己代入到了生气的刘宪华身上 。
本文图片
而一旦在“松弛感”前面加上“营造”俩字 , 看起来就更立不住了:既然不是天然有之 , 那你装给谁看呢?
就好像讨厌“伪素颜妆”的人 , 厌恶的是它的“又当又立”;看起来“不费力赢很大”的人 , 往往在背后下了无数的苦功 。
老实承认自己努力了 , 还能敬你坦诚 。 假装自己没努力 , 是在制造焦虑 。 真没努力却依然优秀 , 那就是拉仇恨了 。 至于不是“赢家”还“松弛”的人 , 真的会被看到吗?
本文图片
若是有得选 , 人人得而松弛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 , 我们依旧生活在胜者掌握话语权的环境里 。 昨天推销“钝感力” , 今天倡导“松弛感” , 都是普通人求而不得的东西 。
说起“钝感力” , 相信多数人第一次听说它 , 是因为马东在《奇葩说》上的推荐 。
本文图片
这个词最初是一个书名 , 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之手 。
但创造出“钝感力”这个概念 , 可能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了 。 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兴趣去买来看了 , 可能会被书中陈腐的观念所震惊 。
本文图片
渡边淳一的高明之处在于 , 即便不看这本书 , 也丝毫不影响“钝感力”这三个字的重量 。
想要在一本书里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 , 只有“讲片儿汤话”一条路 。 而渡边教会当代人 , 把所有问题都抛到脑后 , 用一句“都是我太敏感了”“别那么拧巴”打消顾虑 。
但这会不会是另一种掩耳盗铃?
和我们写过的“普通学”不同 , “钝感力”“松弛感”之类的说辞 , 其目标指向依然是“赢”“优雅”“体面” 。 当然也追求舒服 , 但衡量的维度始终是向外的而非向内的 。
说白了 , 还是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 , 而非全盘接受自己本来的模样 。
本文图片
杨天真并不祝福大家获得所谓“强大”的内心 , 因为代价太大了 。 /《我不知道啊》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 ,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为“和解”创造新学说了 。
一直以来 , 我们都深信“努力就会有回报” 。 为了“弯道超车”、过上更好的生活 , 我们从小就卯着一股劲 。
生日最好在上半年 , 否则就要比同龄的小孩晚一年读书 。 能挤进最好的学校 , 花钱根本不算什么 , 就算通宵排队也得上 。 好不容易拼完了小升初、中考、高考 , 大一就要开始刷实习 。 工作几年干累了 , 哪怕处于Gap Year也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充电” 。
至于“松弛感” , 简直想都不敢想 。
但这些年 , 大环境带来的种种变故 , 已然悄悄改变了年轻人的心态 。 如果知道别人的成功多半来源于运气 , 自己的努力却改变不了“螺丝钉”的定位 , 换谁不气馁呢?
年轻人不再向往未知 , 转身投向安稳生活的怀抱 。 与其说年轻人开始追求“松弛感” , 不如说除了“松弛” , 他们已经不想花力气去悲伤或者愤怒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上海|离谱!上海一男子将妻子介绍给同事当“女友”,骗5000元后跑路
- 罚罪|谁是卧底?谁是内鬼?《罚罪》堪称国产罪案剧“伏笔天花板”
- 婚姻|“亲密关系”为何会让人受伤?
- 电视剧《离婚潜规则》里面的黎昕是一个花花公子 我们经营爱情,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舒适感和幸福
- 分手|女人频繁说4个字,多半是想和你“分手”,别大意了
- 很喜欢宫崎骏的那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个人 对方越是不喜欢你,你越是难以保持好落落大方的态度
- 01看了一部电影 《人生大事》: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死亡”?
- 爱河|智者不入爱河?年轻人都开始谈“智性恋”了……
- 莫三妹|《人生大事》: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死亡”?
- 马尔克斯说:“每段婚姻难免都会遇到一方出轨这样的难题 知道两个闺蜜都有婚外恋,A的心理还是很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