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效”看四季|处暑保湿篇——“暑”出,水不出

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 , 又意为“出暑” , 表示炎热的天气要离开 , 到了这个时节 , 气温会逐渐降低 , 暑期慢慢消散 , 提示着酷热难耐的天气接近了尾声 , 即将迎来的是秋高气爽 。

分析|“效”看四季|处暑保湿篇——“暑”出,水不出
文章图片
在这样一个换季的节点 , 温度和湿度都会明显变化 , 对于原本处在一个湿热环境中的皮肤来说 , 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皮肤也会有一些微妙的感官变化 , 比如上一期文章“效”看四季(立秋|敏感皮肤评价篇)——换季了 , 敏感皮肤症状如何评价?中介绍的皮肤泛红敏感 , 还有干燥瘙痒、刺痛等等 , 皮肤水分散失会增加 , 那么适当地涂抹一些保湿护肤品有助于缓解干燥瘙痒的症状 。
回到我们“效”看四季的主题上 , 如何评价护肤品的保湿功效、通过皮肤水分含量的变化来评价产品缓解干燥的效果?本期文章就好好唠一唠 。

分析|“效”看四季|处暑保湿篇——“暑”出,水不出
文章图片
01
电容、电导法
基于电容的原理可进行皮肤水分含量测试 。 常温下 , 水的介电常数是81 , 远大于皮肤中的其他物质(通常小于7) 。 当皮肤中水分含量发生变化时 , 皮肤电容值随之改变 , 即可通过测定皮肤电容值分析皮肤表面水分的相对含量 。
皮肤电导是测量皮肤水分含量的另一种方法 , 与角质层的导电特性相关 , 与脱水角质层相比 , 含水量高的角质层能产生更强、更敏感的导电性 , 由此产生较大的电导和电容值 , 由此通过皮肤电导的测量间接可计算皮肤水分含量 。
此外 , 还有一种基于图像微传感的新技术 , 可在体形成皮肤表面电容图 , 提供角质层表面水分含量分布的图像 , 只需用持续压力施加在皮肤上 , 就会产生反映水分含量高低的灰度图像 , 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一步分析后 , 得出图像的平均灰度值 , 获得皮肤表面的平均电容 。
02
经皮水分散失法
经皮水分散失反映了水分的结构性蒸发 , 从含水量较高的表皮和真皮开始 , 水分向皮肤表层的角质层移动 。 受环境的影响 , 一部分水分通过角质层向外界蒸发 , 而一部分水分通过天然保湿因子而保存于角质层中 , 当角质层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受损时 , 即天然保湿因子与皮肤水合作用受到破坏或细胞间脂质的流失 , 经皮水分散失就会增加 。
经皮水分散失的测试原理来源于Fick菲克扩散定律:
dm/dt = -D*A*dp/dx
【分析|“效”看四季|处暑保湿篇——“暑”出,水不出】其中A表示测试面积 , t表示时间 , P表示蒸汽压力 , m表示水分的扩散量 , D表示扩散常数 , X表示皮肤表面测量点的距离 。 结合Fick定律中的参数 , 计算得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皮肤表面水分的扩散量 , 即经皮水分散失量 。
03
红外光谱法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可将皮肤吸收的能量以光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 水分子中羟基峰的伸缩振动和水分子的弯曲振动均会被记录 , 通过峰面积比的形式计算皮肤水分含量 。 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皮肤表面存在的保湿剂或其他产品的影响 , 因为保湿剂本身具有红外吸收特性 , 可能会导致保湿剂与皮肤的红外谱图重叠 , 干扰水分含量的计算 , 当然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排除保湿剂的影响 。
此外 , 由于红外光束的穿透能力较弱 , 可分析的水分含量仅限于角质层 , 其深度仅能达到5~20μm 。
04
拉曼光谱法
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相似 , 均以谱图的形式研究皮肤的成分与结构 , 同时拉曼光谱的优点在于在体、实时、逐层地分析皮肤、且分析深度可达200μm , 由此可以看到皮肤在不同深度下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 , 对某一水分含量变化显著的深度下的皮肤结构深入分析后 , 还能对物质的保湿机理进行探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