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 从头包脸到骨相审美,这三个人的审美秘诀是什么?( 二 )




因为她在人群里就是很显眼、很特别 。 婷婷袅袅、余韵悠长 , 周身围绕着一种 , 对自己的外型毫不焦虑的、高级而放松的氛围 。 把一个毫无bug的标准美人放在这里 , 不见得会有这种感觉 。

这三个人 , 都让羊重新意识到“骨相审美”并非铁板一块 , 而是有着多个审美角度 。 像斯塔西·马汀、k总这种 , 就属于流畅精致、小头小脸的线型骨相 。

观看她们的照片时 , 利落的线条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 穆蒂、罗兰、科波拉们则不同 。 她们的颜给予我们的第一印象 , 往往是骨骼厚重敦实的体积感 。

一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们都更推崇前者 , 但现在我们也应该感受到了 , 体积型骨相所具有的别致趣味 。 那么这两种骨相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 接下来羊就跟大家仔细聊一聊 。

图画审美&雕塑审美我们之所以更难get到体积型骨相 , 原因有两个 。 一是我们的视觉系统 , 天生会对线条和色彩更加敏感 。 比如原始人和未经绘画训练的儿童、成年人 , 都会用线条描绘轮廓的方式去指代事物 。

但是体积 , 却需要经过训练和刻意提示才能被我们注意到 。 比如贝尼尼和罗丹的雕塑\uD83D\uDC47

普通观众通常都会觉得贝尼尼的雕塑更加动人 , 原因在于它不仅写实还拥有非常流畅精致的线条 。 观众实际上是从欣赏线条的角度出发 , 间接领略了雕塑的美 。 但要欣赏罗丹的雕塑之美 , 我们却需要直接从感受体积出发 。 否则只是用眼睛看的话只会觉得很粗糙 , 完全get不到那种凹凸不平带来的巨大张力 。

那么看脸也是同样的道理 。 如果我们只是看线条 , 很自然就会觉得詹妮弗·康奈利这样刀砍斧削的轮廓 , 干净利落、非常过瘾 。

只有当我们去感受体积时 , 才能发现凯特·莫斯膨出的颧骨和下颌角所带来的力量感 。

相比于线型骨相 , 我们更难get到体积型骨相的第二个原因 , 是审美体系的差异 。 东亚的传统是图画审美 , 欧洲则是雕塑审美 。 作为东亚人 , 我们更习惯于从“线条”、“二维平面”的角度出发去观赏和评价一个人的外型 , 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比如早年大母神张辛苑的一字眉妆 , 搭配雪肤红唇 , 走的其实就是平面构成的妆容路子 , 重点放在线条和色彩搭配上 。

跟“远山眉黛长 , 细柳腰肢袅”这种古诗词里的趣味 , 是一脉相承的 。 但欧美人除了“线条” , 还总会考虑到“体积” 。 欧美妆容 , 即便是珍·哈露这样的古早线条流 , 也能看到立体构成的逻辑 。

眉毛会严格跟随眉骨和眼眶骨的走势 , 眉尾与眼尾的趋势闭合 , 圈出眼眶的骨性轮廓、暗示体积 。
至于现在大行其道的美式3d修容 , 立体构成的意味就更强了 。

那些一说起来就让东亚人卡bug的欧美妆容爱好 , 比如高颧骨和丰唇 , 其实也就是就是从这种立体的、对“体积”的关照中 , 推导出来的审美点 。 她们不仅线条的质量 , 还要在意凹凸的好看不好看 。




怎样的体积才好看理解了体积审美的特点之后 , 想必大家也想知道怎么样的体积是好看的 。 答案就是:凹凸的体积要能整合进大的结构里面 , 面部各部分骨骼的风格要类似 。 张曼玉、潘虹、以及永恒的美式建模脸卡梅隆·迪亚兹 , 就满足了这个条件 。
即便把她们脸上的几块骨头分开来看 , 依旧能知道是从同一张脸上扒下来的 。 要钝就一起钝、要雕刻感强就一起强 。

所以我们会发现 , 她们的高颧骨并没有成为颜值bug , 反而促进了她们面容风格的形成、成为了辨识度的重要来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