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咨询:孩子不愿上学、沉迷手机?警惕是否有抑郁症/躁郁症( 二 )


文章图片
李建学解读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以上两个个案 , 主诉是孩子不愿上学或过度玩游戏 。 但通过沟通、评估 , 会发现他们问题的背后 , 隐藏着各种情绪问题 。
经过一系列的咨询和评估 , 小丽和小铭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 。
抑郁症、躁狂症这两种心理疾病 , 还没被广为人知 。 人们对这些心理疾病还不了解 , 更难理解 。 当这两种症状集一人身上时 , 既有抑郁发作 , 又有躁狂发作 , 这样交替发作的心境障碍 , 便是双相情感障碍 。
病发高峰年龄为15-19岁 , 早期识别率低 , 极易误诊为抑郁症
双相的病人比较聪明 , 所以又被称为“天才病” 。
历史上很多名人被双相障碍所困 , 从《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到《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 , 从梵高、玛丽莲·梦露、张纯如到丘吉尔……它一方面是在文艺界中流行的“天才病” , 造就了很多文化巨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毁灭性的病魔 , 其自杀率在各种精神疾病之中独占鳌头 。
所以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大多很聪明 , 双相情感障碍多在25岁以前发病 , 发病高峰期在15-19岁之间 , 但它也可能开始得更早 。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的初期表现不是特别明显 , 因此早期识别率很低 。
比如 , 当抑郁相出现时 , 常情绪低落、情感淡漠、话少 , 这些都是比较内敛的表现 , 不易被发觉 。
而躁狂状态 , 更难被发觉 , 突然的情绪高涨、睡眠减少、精力旺盛、易被激惹 , 这些都很难和疾病表现联系起来 , 尤其在青少年中 , 有些家长觉得精力旺盛、睡眠少是较好的状态 , 有助好好学习 。
据国外的临床研究 , 14岁以前出现抑郁症症状 , 有50%-70%的人最后会诊断双相抑郁障碍 。 13-19岁之间患上抑郁症 , 其患双相障碍的概率大约50%左右 。
不过 , 双相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为情绪大起大落 , 时而情绪亢奋时而抑郁 , 青少年极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
青少年心理咨询:孩子不愿上学、沉迷手机?警惕是否有抑郁症/躁郁症】“学霸”和“学渣”都可能是双相的高危人群
“学霸”和“学渣”是双相患者的几率比其他人高 。
▍一些“学霸”各方面都非常出众 , 为人十分热情、自信 , 甚至达到自负的程度 , 有可能就是躁狂症在起作用 , 疾病会让他们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 , 学习效率奇高 。
其躁狂相可以持续数天到十多年不等 。 他们大多数会转向抑郁 , 虽然情绪不一定会很低落 , 但会感到缺乏精力 , 整天都想睡觉 ,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 过去牛气冲天的他们变得自卑 , 感觉前途渺茫 , 认为以前的成绩都是“侥幸” 。
▍一些双相障碍学生遇到挫折后转入抑郁相 , 尽管不一定达到抑郁的标准 , 但成绩下降也可能成为“学渣” 。
如果学生学习上的表现稳定 , 一直都是“学霸”或者“学渣” , 不一定有双相情感障碍 , 但如果跟前两年相比变化很大 , 就要考虑识别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了 。
“突然变坏”是心理障碍发出的求助信号
有的时候 , 小时候乖巧可爱的孩子 , 上了中学突然变得情绪过分高涨 , 冲动、易怒 。 他们可能被单纯地认为是调皮、青春期叛逆 。
但实际上 , 或许并非都那么简单 。
一般情况下 , 青少年罹患双相障碍 , 在行为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 如烦躁、逃学、乱花钱 , 敢于冒险等 。 而成年人则是情绪上的反应较突出 , 比如:没有缘由地发脾气、狂躁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