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养自卑的方式,它排第一( 二 )


把孩子养自卑的方式,它排第一
文章图片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小敏 。
她是我见过活得最“抠搜”的女孩 。
每天吃饭去食堂只点最便宜的两素 , 很少点外卖;
女孩子都喜欢吃点零食 , 她却几乎从来不买 , 集体春游时只带了一包瓜子和一袋普通的面包;
她也很少化妆 , 仅有的2支口红也是在名创优品买的杂牌货;
衣服也是常年就那几件 , 袖子都洗到发白了;
……
记得大三那会 , 每个班有2个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 小敏学习在班级一直数一数二 , 老师有意把机会给她 , 她却拒绝了 。
我们一直以为这些是她家境不好所致 。
直到后来 , 偶然一次我和小敏一起参加活动 , 深入聊天得知 , 她家并不穷 , 甚至可以说是家境优渥 。
但她父母从小就对她很吝啬 , 还动不动灌输父母挣钱不容易 , 你要省着花 , 还要回报父母的思想 。
小时候 , 女孩子们人手一支可爱的自动铅笔 , 只要2元钱 。
于是她回家去和妈妈说想要一支 , 妈妈正在洗碗 , 头也不抬的就骂她啥也不会 , 尽学会和同学攀比了 。
于是 , 她慢慢麻木了 , 不敢再去和父母请求什么 , 成长道路上说的最多的话是:
“没关系啊 , 太贵了 , 不想要 , 真的 。 ”
直到现在 , 只要她花钱买点稍微贵的东西 , 心里都会有种深深的罪恶感 。
小敏说 , 其实她一开始听到有出国交流的机会 , 内心是止不住的向往和激动 。
可毕竟出国日常开销不低 , 卡里没点存款根本不敢去 , 她又不敢开口和父母要 , 怕给家里添负担 , 只好忍痛拒绝 。
想起知乎上有一个话题:被父母穷养长大的孩子 , 后来变得怎么样了?
最高赞的一个回答是:
热衷于便宜货 。
热衷于购买物质 , 而非购买体验 。
不敢进行风险投资 。
就像小敏一样 , 这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变得懂事了、会节省了 。
但实际上 , 他们是在悄悄压抑自己内心合理的需求 , 逐渐衍生出严重的心理匮乏感 。
即使后来有钱了 , 他们也会始终被一种“贫穷感”所包围 , 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 , 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 与很多机遇失之交臂 。
比物质穷更可怕的 , 是一个孩子心穷而不自知 。
那种从心底里长出来的贫穷和匮乏 , 会慢慢磨灭一个孩子的自信和对生活的希望 。
听过一句话:
教育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 重点在于价值观以及孩子的内心世界 。
其实 , 不管家里贫穷还是富裕 ,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用爱“富养”孩子 , 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满足他 , 为孩子打造一个富足而充盈的内心世界 。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 , 落魄的推销员克里斯因为破产 , 让整个家庭陷入债务危机 。
妻子无法忍受贫困离家出走 , 克里斯揣着仅有的21美元 , 带着儿子小托佛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
他们住过救济站 , 睡过地铁里的卫生间 , 蜷缩在厕所里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
把孩子养自卑的方式,它排第一
文章图片
最艰难的时候 , 克里斯还要去卖血来换取晚餐 。
可是不管处境多难 , 克里斯从来都没有和儿子抱怨过生活 , 而是竭力为孩子驱散生活的阴霾;
尽管囊中羞涩 , 但对于儿子的需求 , 克里斯都尽力满足 。
去买修机器的灯时 , 儿子想要一块糖 , 伸手拿出后 , 又懂事的放回去 , 他说没关系 , 给儿子买了下来 。
他还经常鼓励儿子:“别让别人告诉你成不了才 , 即便是我也不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