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元一节课的补习班闭眼就报?”亚裔父母海外鸡娃,是培养真精英,还是在“卷”孩子?( 二 )


在一些亚裔集聚的特殊产业 , 情况也大体相似 。 硅谷中1/3的软件工程师为亚裔 , 在圣弗朗西斯科湾一带的25所大型的公司中 , 仅有6%的董事会成员是亚裔 , 仅有10%的公司管理人员是亚裔 。
对此 , 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教授ValerieRamey认为:亚裔孩子普遍专注于学习和考试 , 在体育和社交方面花费的时间比其他任何族裔都少 , 由于没有时间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生活 , 亚裔孩子缺乏心理、情绪上的成长体验 , 不利于培养好的性格和领导力 。
亚裔父母VS英美精英家庭
“补习热”背后 , 透露出不同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 , 在社会精英化的趋势下 , 英美父母也把上TOP大学当做孩子教育规划中重要的目标 。 在这种情况下 , 精英家庭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内卷 。
美国教育纪录片《幼儿园大学-NurseryUniversity》 , 就真实地揭露了美国纽约上东区精英家庭疯狂鸡娃的故事 。
“400元一节课的补习班闭眼就报?”亚裔父母海外鸡娃,是培养真精英,还是在“卷”孩子?
文章图片
图源|《幼儿园大学-NurseryUniversity》
很多父母在孩子4岁左右就已经报了各种课外补习班 。 表演课、钢琴课、舞蹈课、写作课、马术、声乐课......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各大兴趣班之间来回穿梭 。
英国家庭同样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 , 补习在英国不是少见的现象 , 在精英家庭圈 , 给孩子请家教更是公开的秘密 。
“400元一节课的补习班闭眼就报?”亚裔父母海外鸡娃,是培养真精英,还是在“卷”孩子?
文章图片
图源|外网截图
尽管都是鸡娃 , 孩子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但在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下 , 孩子也有了不一样的成长轨迹 。 亚裔的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更多体现在成绩上 , 课外补习和才艺的培养上大多充满功利性 , 都以奔向牛校为目的;而北美的教育体系设计更承认天赋差异 , 喜欢和适合什么学科、学多少和学多深 , 学生们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 教育的过程强调学生找到自己的热情、天赋和兴趣所在 , 通过这样一种自然过滤 , 让5%的天赋禀异的人群爬到金字塔尖 。
相比起亚裔父母高控制和高压力的教养方式 , 英美精英家庭大多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同样重要 。
在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中 , 美国男孩尼尔在一开始 , 就清楚表示了不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想法 。 他对未来有很多规划 , 督促着自己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些方面 , 以免因为虚度时间而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 。
对此 , 尼尔的爸爸十分支持 , “我希望尼尔成为能思考的人 , 好过当一个工程师 。 ”
“400元一节课的补习班闭眼就报?”亚裔父母海外鸡娃,是培养真精英,还是在“卷”孩子?
文章图片
图源|《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在他们看来 , 孩子对社会和世界的整体认识比单一学科的掌握更重要 。 只有这样 , 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 , 而不是为社会机器打造一颗合适的螺丝钉 。
无可否认 , 知识是很重要的 , 但是如果仅仅把获取知识当成教育的目标 , 那反而背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
正如《大学之路》中所写的 ,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 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 , 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 , 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足够久 , 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 ”
也许 , 我们的家长就是过于看重“起跑线”了 , 反而忘记了人生其实是一场马拉松 。 如果只为了在起跑线上抢到更好的位置但过早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 , 这种努力拼搏意义究竟几何 , 值得我们深思 。
文章部分素材整理自英国卫报、常青藤家长会、纽约时报、《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幼儿园大学-NurseryUniversity》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