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到五十岁之后,就不再需要什么朋友了?有三点原因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小的时候 , 我们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和好朋友在一起 , 即使是做世间最无聊的事情 , 但有了朋友的陪伴 , 也会觉得很有意义 。
可长大不断使人分离 , 正如吟唱的那句歌词:“越长大越孤单 。 ”没有一段情谊可以相伴终生 , 特别是在人生分岔路口 , 我们会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而分道扬镳 。
显然 , 对于孤独这件事 ,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接受 , 习惯了热闹的人又怎会甘于寂寞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 朋友源自个体对归属感的需要 。 没有人喜欢孤独 , 我们都是群居的社会人群 。
为什么说人到五十岁之后,就不再需要什么朋友了?有三点原因
文章图片
社交需求并非滥交需求
心理学家戴维斯曾认为一段真正的友情是由八个主要元素构成: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 。
只要你能在相处中体味到这八个要素 , 那么恭喜你 , 收获了一段真正的友谊 。 但现实生活里的友谊 , 往往不能达到八个要素的完美融合 , 所以我们总会在各种畸形的友谊中受到伤害 。
许多人是为了不孤单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 融入不属于自己的群体 , 这也是俗称的讨好型人格 , 总会在群体中失掉自己 , 认为个人价值需要群体认可 。
虽然表面上看 , 他们是被该群体所接纳的一员 , 可一旦他无法满足群体的需求时 , 便会被抛弃 。
为什么说人到五十岁之后,就不再需要什么朋友了?有三点原因
文章图片
例如《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 , 从小便是一个缺乏主见的人 , 所以她渴望获得归属感 , 在工作中 , 总是无条件帮助同事 , 做他们一呼即应的小棉袄 。 小到帮同事们倒咖啡 , 大到顶同事们都不愿意去的烂差事 。
本以为这样就能很好地融入他们 , 可当她有一天没有来上班时 , 本以为大家会因此感到很不适应 , 可却惊讶地发现 , 根本没有人在意她是否上班 , 大家的生活还是照旧 。
所以 , 人这一生虽然有社交的需求 , 但未必是滥交的需求 。
自我认同感
人越年长时 , 会将过往的所求看得越来越淡 , 将在意他人的评价变为关注自身 。 正如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人只有拥有了高度的、一致的自我认同感 , 才能合理解决孤独感的问题 。
为什么说人到五十岁之后,就不再需要什么朋友了?有三点原因
文章图片
也就是说 , 孤独是个体所要面临的任务 , 想要从他人身上寻找自我价值 , 降低孤独这是不现实的 。 只有能正视自我的人 , 才能获得被他人正视的机会 。
当人到了50岁 , 已然走过了迷茫和对外界的焦虑期 , 孩子也长大成人 , 无需投入过多的心血 , 此时是与自己相处的最好时光 。
如果有能够满足八要素的朋友 , 固然是很宝贵的财富 , 可如果还是年轻时那种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式的酒肉朋友 , 那么无疑是对生命的浪费 。
我们应该将关注的焦点回归到自身 , 寻找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 。 与其将余生都给予生命的过客 , 不如学着挑选朋友 , 真正的友谊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
为什么说人到五十岁之后,就不再需要什么朋友了?有三点原因
文章图片
王源曾明确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朋友并不多 , 虽然生在看似雍容华贵的圈子里 , 但很多人才第一次见面就称呼其为亲爱的 , 实际中却并不认识 , 也不是真的关心你最近过得如何 , 只是看你有人气 , 想蹭一蹭罢了 。
社会互动理论遵从利益互换原则 , 即人在产生社交时 , 都会先在脑子里想一想 , 对方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 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出于毫无理由的社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